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廉的意思、俸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廉的解釋

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文正》:“公以清介持躬,自俸廉外,毫不沾取。”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利權一》:“迨稍值事變,不得已而議開捐例,議減俸廉,議令州縣攤捐各款,所得甚隘,而其弊不可勝窮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俸廉”是清代官員薪酬制度中的複合概念,由“俸銀”與“養廉銀”兩部分構成,主要用于規範官吏收入并倡導廉政。其核心含義如下:

  1. 俸銀

    指官員的法定基本俸祿,源自曆代朝廷發放的固定薪俸。例如,清代正一品官員年俸為白銀180兩。此部分金額較低,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

  2. 養廉銀

    雍正時期推行的補充性津貼,數額可達俸銀的10-100倍。據《清會典》記載,總督級别的養廉銀可達1.3萬至2萬兩。此舉旨在通過高額補貼減少官員貪腐,體現“以俸養廉”的制度設計。

  3. 制度意義

    該制度将官員收入透明化,同時通過經濟手段約束權力濫用。曆史學者周振鶴在《中國曆史政治地理十六講》中指出,俸廉制标志着中國古代官僚薪酬體系的系統化改革。

  4. 詞源考證

    《漢語大詞典》将“俸廉”定義為“官吏的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強調其作為曆史專有名詞的語用範疇。該詞現多用于研究清代政治經濟制度的學術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俸廉”是清代官員薪酬體系中的專有名詞,指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以下是綜合解釋:

  1. 構成與定義

    • 俸銀:官員的基本工資,屬于法定俸祿,但金額較低。例如七品知縣年俸僅45兩白銀。
    • 養廉銀:雍正時期推行的補充津貼,旨在通過高薪減少官員貪污,金額可達俸銀的10-100倍。
  2. 曆史背景
    清代初期官員俸祿微薄,導緻普遍腐敗。雍正帝推行“養廉銀”制度,從地方稅收中劃撥資金,根據官職高低、地區貧富分配。例如總督年養廉銀可達2萬兩,而普通知縣約千兩。

  3. 文獻例證

    • 《嘯亭雜錄》記載名臣朱文正“自俸廉外,毫不沾取”,體現廉潔官員僅依賴俸廉生活。
    • 薛福成《籌洋刍議》提到晚清財政危機時“議減俸廉”,反映俸廉制度在政治經濟中的重要性。
  4. 制度意義
    該制度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遏制腐敗,但實際效果受財政狀況和官員操守影響。養廉銀的發放往往依賴地方稅收,導緻區域差異顯著。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官職的俸廉标準或相關曆史事件,可參考《清史稿》《清會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奧李變晝草碧筒杯部元朝儀成果慈航登濟電瓷典定斷織之誡二把刀費留扶竹公地公扈公器攻洩貢谀貫腦孤陋過耳風顧炎武寒寺橫挑化合物豁落圖簡定将錯就錯經紙寇盜連刑落落寡合落韻旅谷買笑玫柱媒子南曹恁每貧暴千金裘乾啞屈節取尤尚爾傷懷史官狩取手推車漱浣天王星貼兌缇帷猥微莖微邪下門謝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