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詩·鄘風、幹旄》:“孑孑幹旟,在 浚 之都”。 浚 , 春秋 衛 邑名。後泛指 衛 地。 唐 劉禹錫 《彭陽侯令狐氏先廟碑》:“擁節總戎,率身和衆,留惠於 盟津 ,變風於 浚都 。” 唐 白居易 《立秋夕即事詠懷寄汴州節度使李二十尚書》:“美人在 浚都 ,旌旗繞縷臺。”
“浚都”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出處 源自《詩經·鄘風·幹旄》中的“孑孑幹旟,在浚之都”。這裡的“浚”指春秋時期衛國的城邑名(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一帶),“都”指城邑,因此“浚都”最初特指衛國浚邑。
二、引申含義 唐代文人将“浚都”擴展為衛地的代稱,如:
三、讀音與地理
四、相關争議 部分姓名學資料将“浚都”解讀為“治理清明之德”(屬水火組合),此為現代引申義,與曆史原義無直接關聯。
浚都(jùn dū)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浚」和「都」。
「浚」的部首是「氵」,有「水」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10。而「都」的部首是「⺉」,表示「邑」,總筆畫數為9。
「浚都」這個詞的來源并不确定,它可能是古代地名的稱謂,或者是用來形容一個繁榮、興旺的都市。
「浚都」的繁體字寫作「浚都」,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根據考古發現,古代漢字有許多變體寫法。關于「浚都」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可能有多種變體,但目前無法得知确切的古代寫法。
1. 這個城市發展迅速,正處于浚都之年。
2. 浚都的繁華景象吸引了許多遊客。
1. 浚泥:清除河底淤泥。
2. 都市:指大城市。
3. 都邑:城市、首府。
1. 繁華:指人口多、商業繁榮的地方。
2. 興旺:形容繁榮、富裕。
3. 高度:指某個事物達到的程度較高。
1. 荒蕪:指土地貧瘠、沒有開發或利用的狀态。
2. 衰落:形容事物由于各種原因而逐漸衰退、失去光彩。
3. 沉寂:指沒有活動、沒有聲音、沒有生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