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藏的意思、九藏的詳細解釋
九藏的解釋
(1).人體中的九種内髒。《周禮·天官·疾醫》:“參之以九藏之動。” 賈公彥 疏:“正藏五者,謂五藏。肺、心、肝、脾、腎,并氣之所藏,故得正藏之稱。又有胃、旁胱、大腸、小腸者,此乃六府中取此四者,以益五藏為九藏也。”
(2).泛指内髒。 唐 獨孤及 《為吏部李侍郎祭李中丞文》:“豈五藥乖養,九藏失節,以及此乎?” 宋 司馬光 《旬慮十七韻呈同舍》:“神明還九藏,清氣襲百脈。”
(3).形髒和神髒的合稱。《素問·六節藏象論》:“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王冰 注:“形藏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形分為藏,故以名焉。神藏五者:一肝,二心,三脾,四肺,五腎也。神藏於内,故以名焉。”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藏的解釋 藏 á 隱避起來: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隱藏。蘊藏。藏污納垢。 收存起來:收藏。藏品。藏書。儲藏。 躲匿露 藏 à 儲放東西的地方:藏府。寶藏。 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藏。大藏經。三藏(佛教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九藏”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解釋,主要分為醫學和佛教兩類含義:
一、醫學範疇
-
人體九種内髒
指五髒(肺、心、肝、脾、腎)與四腑(胃、膀胱、大腸、小腸)的合稱,源自《周禮·天官·疾醫》等古代醫典。
-
形髒與神髒的合稱
根據《素問·六節藏象論》,形髒包括頭角、耳目、口齒、胸中(共四類),神髒包括肝、心、脾、肺、腎(共五類),合為“九藏”。
-
泛指内髒的統稱
如唐代獨孤及詩句“九藏失節”,用以描述人體内部的髒腑系統。
二、佛教引申義
在佛教文化中,“九藏”比喻豐富的知識積累,源自印度佛教寺廟為儲存佛經而建的九座藏經閣。後引申為廣博學問的象征,如成語“九藏之學”。
綜合說明
- 醫學解釋多見于《周禮》《素問》等典籍,強調生理結構;
- 佛教含義側重文化隱喻,與知識儲備相關。
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使用,更多細節可參考《漢語詞典》或中醫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藏(jiǔ z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九(jiǔ)和藏(zàng)。九字的部首是九,它的筆畫數是二;而藏字的部首是⺳,它的筆畫數是八。九字代表數字“九”,藏字的本意是“秘密地存放”。九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詞彙。在佛經中,九藏指的是《法藏經》的第九部分,這部分經典包括了許多佛陀的教導和教理。九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也是九藏。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區别,但基本結構相似。九字在古代的寫法有一種是“乙乙”,也有一種是“㇑㇑”。而藏字在古代則是“大(⺳)”的簡化形式。
下面是一些關于九藏的例句:
1. 這本書介紹了佛教的九藏教義。
2. 他們花費了很多時間研究九藏的奧秘。
一些與九藏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九九藏(指地獄中最深的九層地獄)
近義詞:佛教經典、佛經
反義詞:開放、公開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您!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