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crifice one's life] 為國家、為正義而舍棄生命
為國捐軀
為國家為正義而死。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紀策考》:“ 子胥 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 唐 劉知幾 《史通·品藻》:“借如 陽瓚 効節邊城,捐軀死敵,當有 宋 之代,抑 劉 蔔 之徒歟?” 宋 蘇轼 《到黃州謝表》:“若獲盡力鞭箠之下,必将捐軀矢石之間。” 清 顧炎武 《井中心史歌》:“ 陸公 已向 厓門 死, 信國 捐軀赴 燕 市。”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甯克複的那一邊》:“忽而想到十六年前也曾克複過 南京 ,還給捐軀的戰士立了一塊碑。”
“捐軀”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捐軀”指為國家、正義或崇高事業而舍棄生命。詞性為動詞,結構為動賓式(如“捐軀沙場”),常見搭配如“為國捐軀”。
該詞蘊含對忠誠、大義的推崇,常見于歌頌英雄或烈士的語境,如“捐軀報國恩”(古詩),強調将個體生命奉獻給更高價值。
《捐軀》是一個由動詞和名詞組合而成的名詞短語。它的字面意思是“捐贈身體”。這個詞經常在文藝作品中使用,用來形容人們為了某種信念、事業或目标而毫不畏懼地奉獻自己的生命。
《捐軀》可以拆分為以下的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手(扌) + 肉(⺼)
- 筆畫數:手(扌,3畫) + 肉(⺼,4畫)
《捐軀》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由兩個含義相近的二字合并而成。它源自于古代文獻和傳統文化,用以描述那些為了正義、國家、民族或他人利益而舍棄自身的人們。
《捐軀》的繁體字形為「捐軀」。
據古代漢字字典記載,《捐軀》的古時寫法為「捐」。在古漢字中,「捐」就表示舍棄、捐贈的意思;而「軀」表示身體、軀體。兩字合在一起,形成《捐軀》。
以下是幾個使用《捐軀》的例句:
1. 他毫不猶豫地為了保護學生而捐軀。
2. 英雄的壯舉感動了全國人民,他們将永遠銘記為捐軀的英雄。
3. 這是一段關于愛與犧牲的故事,主人公為了追求理想而最終捐軀。
幾個與《捐軀》相關的詞語:
- 捐贈:表示自願地給予、奉獻出某些物質或財富。
- 奉獻:表示完全地、毫無保留地将自己貢獻給某種事業或目标。
- 犧牲:表示為了某種目的而放棄自己的權益或幸福。
與《捐軀》相近的詞語有:
- 捐助:表示無償地給予别人物質或財富,常指對貧困人群或慈善事業提供幫助。
- 奮鬥:表示為了實現某種理想或目标而付出努力,常指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困難抗争,改變自己和社會。
與《捐軀》相反的詞語有:
- 自私:表示隻考慮自己利益,缺乏對他人需求或利益的關心。
- 保全:表示維護自身利益或生命的安全,不輕易冒險或舍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