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登闻的意思、登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登闻的解释

(1).犹上达。《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於天。” 孔颖达 疏:“﹝ 紂王 ﹞不念发闻其德令之馨香,使祀见享,升闻於天。” 宋 王得臣 《麈史·睿谟》:“ 郑毅夫 尝説 艺祖 朝,声登闻,求亡猪者。”

(2).“登闻鼓院”的省称。 晋 以来有登闻鼓之设, 宋 景德 四年置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 明 以后置于通政院。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 绍兴 六年,上书登闻,陈策十二。”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十:“於是 承珪 乃为 犍 改名 中正 ,俾诣登闻,始得召见。”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一折:“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3).“ 登闻鼓 ”的省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王国昌》:“此后 国昌 屡至京师奏辨,无有肯为昭雪者。 国昌 乃具疏,击登闻,谓既斥於 顺天 之 浙 籍,再斥於 应天 之 徽 籍。”《明史·吕维祺传》:“初慎刑狱,今有下詔狱者。且登闻频击,恐长嚚讼风。”参见“ 登闻鼓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登闻”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成语用法
    “登闻”由“登”(消息传来)和“闻”(听到)组成,指传闻或消息已传到自己的耳朵里,表示已得知某事。例如:“此事我已登闻,无需再提。”

二、历史制度相关

  1. “上达”之意
    源自《尚书·酒诰》中“祀登闻於天”,意为通过祭祀使德行或诉求上达于天。这一用法强调信息的向上传递。

  2. 古代机构名称的省称

    • 登闻鼓院:晋代始设登闻鼓,宋代景德四年(1007年)正式设立“登闻鼓院”,专掌臣民奏章,明代后归入通政院。
    • 登闻鼓:作为直诉制度的一部分,百姓可通过击鼓直接向皇帝或中央机构申冤。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登闻”既可表达消息的听闻,也关联古代司法与行政制度,体现了语言与历史文化的交融。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考证,可参考《宋史·职官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登闻》的意思

《登闻》是一个成语,意为“高举声名,声誉显著”。在汉语中,用于形容某人的名望、声誉在社会上非常高,倍受赞誉和关注。

《登闻》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登闻》的拆分部首为“白”和“肉”,其中“白”为第一笔,而“肉”为第四笔。总笔画数为五画。

《登闻》的来源

《登闻》源自《晋书·干宝传》:“自干宝先贵闻厥声。”意思是指干宝因为他的声望出名。

《登闻》的繁体字

《登闻》的繁体字为“登聞”。

《登闻》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据《康熙字典》记载,《登闻》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登聞”。

《登闻》的例句

1. 他因为在文学界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成功地登上了闻名国内外的舞台。

2. 她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登上了闻名音乐节目的舞台。

《登闻》的组词

1. 高登闻名

2. 登上闻名舞台

3. 闻名于世

《登闻》的近义词

名声鹊起,声名显赫,扬名立万

《登闻》的反义词

默默无闻

别人正在浏览...

百拙千丑板式边祲脖拐不付能布衫才子柴桑翁叉鱼出没存放地垠妒忌堕祭发硎复回副署搞小动作割线公共事业花农活东鹄苑交横绸缪燋沦鲫溜羁寓俊灵褴毵莲米毛发耸然绵糖拗项扭拽排货盘槊乾笑齐梁青鬒三处合扫锅刮灶山市沈雅熟友丝管所及谈兵通昏颓陇退守宛鲁矛惋懑完胜宛态微诚武称无理数香铺纤恡宵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