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豐年。 晉 陶潛 《有會而作》詩序:“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
(2).升于歲首。《舊唐書·音樂志三》:“玄鳥司春,蒼龍登歲。”
登歲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古籍用例與文字訓诂兩方面考察:
一、本義指谷物豐收之年(《漢語大詞典》) 《後漢書·陳忠傳》"登歲之功,不可卒暴"中,東漢學者李賢注"登謂五谷成熟",指莊稼成熟後完成年度農事。此用法源自"登"字甲骨文象形雙手捧豆獻祭,引申為谷物成熟,《說文解字》釋"登"為"上車也",段玉裁注"引申之凡上升曰登",暗含收成歸倉之意。
二、引申指歲首起始(《辭源》修訂本) 《宋書·禮志》"三元登歲,萬國來賓"中,"登歲"與"三元"(正月初一)對應,指新年開端。此處"登"取《爾雅·釋诂》"登,陞也"的上升義,喻指時間進入新周期,《禮記·月令》鄭玄注"歲,謂太歲"佐證其與曆法關聯。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獻研究領域,如農業史著作常引《齊民要術》"登歲備糧"佐證古代倉儲制度,而《骈字類編》等類書則收錄其歲時文化内涵。
“登歲”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豐年
指農作物豐收的年份。該釋義源自晉代陶潛的《有會而作》詩序:“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
例句:古文中常用“年登歲阜”形容五谷豐登、民生富足的狀态。
升于歲首
表示時間進入歲首(即一年的開端)。此用法可見于《舊唐書·音樂志三》:“玄鳥司春,蒼龍登歲。”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陶潛詩文等古籍。
暗處傲童傍絶棒頭辨對唱議赤參沖田辭行簇蝶打蔫道德天尊疊聯梵屧根繇肱支孤景過邊裹合黑石脂紅參鴻濑愰蕩疆塞急急如律令禁垣居大不易克利糧食龍駒鳳雛龍目陋氓麥口期曼婉縻爛内附派性泡沫經濟蒲棒遷風乾姜凄慘切似青團慶悅鏚钺散發抽簪生理沈思熟慮市冊痛矯通家之好違寒尾鬃文觌武匿文骨獻計獻策嫌責銷難饩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