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賊為黨。《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許靖 字 文休 , 汝南 平輿 人”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隱 《蜀記》:“ 靖 後自表曰:‘黨賊求生,情所不忍。’”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甚至以 察罕諾門汗 大剌麻,亦黨賊拒戰,王師讨平之。”
黨賊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黨”與“賊”組合而成,具有以下含義:
詞義解析
“黨”在古漢語中多指利益集團或政治派系,含貶義,如《論語·衛靈公》中“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即隱含對結黨行為的批判。“賊”原指破壞法度、危害國家之人,如《左傳》中“毀則為賊”。二者結合,“黨賊”指勾結成黨、共謀惡行的群體,或特指叛國亂政的勢力。
典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政論文章。例如《晉書·載記》評後漢政權“外托君臣,内實黨賊”,《宋史·奸臣傳》亦用“黨賊擅權”描述權臣結黨亂政的現象。
語義演變
近代語境中,“黨賊”可引申為勾結外部勢力損害國家利益的團體。如章太炎在《訄書》中批判清末官僚“黨賊賣國”,此處“賊”暗指外國侵略者。
參考來源
“黨賊”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背景或語義演變分析,可查閱古籍或專業辭書。
榜文八徵徧贊楚弄吳吹觸怒大衆二明昉始梵王宮高處公私兩濟歸赴袿衣輥軸過水面龢樂黃姑蕈阍侍加減羁候荊钗記錦鞯謹讷謹諾決滅駿驵誇大狂姱娥來手量規零亂馬塵不及滅祀縻軍溟鵬明知故犯鬧虛抛空青拂青閨輕快清寥秋日觠局穣儉三曲騷牛翣翣眼盛積世好時揖詩兆壽具庶獄署置俟河之清隨手拈來頭疼遐僻洗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