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中丞的意思、大中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中丞的解释

[officer of official persona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 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大中丞”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其含义和职能随朝代演变有所不同,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大中丞是古代监察体系中的重要官职,主要负责接受公卿奏事、举荐人才、弹劾官员等事务。明代常作为巡抚的加衔,如《五人墓碑记》中提到的“以大中丞抚吴者”即指巡抚。


二、历史演变

  1. 汉代起源
    中丞最初为御史大夫属官,掌宫廷档案文书,监督地方刺史,并受理公卿奏章。
  2. 东汉至明清
    • 东汉后成为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 明代设都察院,副都御史职位与中丞相当,常加授于巡抚,故“大中丞”成为巡抚别称。

三、职能与权力


四、文学与历史记载

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大中丞抚吴者”即指天启年间苏州巡抚毛一鹭,反映了该官职在地方行政与司法中的实权。


五、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细节,可参考《明史·职官志》或汉代《百官公卿表》。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中丞(dà zhōng chéng)是一个古代的汉字词语,具有下列含义和特点: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大(dà):由“人”字旁和“一”字并列组成,总共4画。 - 中(zhōng):由“丨”字和“口”字并列组成,总共4画。 - 丞(chéng):由“一”字、两个“丨”字和“卜”字并列组成,总共5画。 来源: 大中丞最早见于《南史·卷十二》的记载,用于称呼大臣的官职。在古时候,大中丞是指为朝廷出任重要职务的高级官员。 繁体: 在繁体中,大中丞的写法与简体一致,无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大中丞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相比略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基本相似。具体的古代写法则因个人书写风格和时代而异。 例句: 1. 大中丞奉命负责外交使命。 2. 他经历了多年的官场生涯,终于成为了一名大中丞。 组词: 大臣、中丞、大中、丞相、中心 近义词: 大臣、高官、重要官员 反义词: 小吏、普通人、庶民、平民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把腕伯乐相马陈义痴魔倒了架大烹殿邦雕斵东方圣人贰师城风逸负绳负誓辅音更签痼没画翣机候金路疾人酒帘吉席捐宾客儁材军来将敌,水来土堰狂想亏负袴角兰膏良国良姻骂辱面茶冥境内怛内训破琴谦持前合后仰怯薛轻比却行戎臣入寝石栏守圄殊方绝域疏濬恬熙苕华完士僞造輼辌车吴富体下断先帝祥练闲花野草笑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