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inquiries;have interest in] 打聽渡口,引申為探求途徑或嘗試
使子路問津焉。——《論語·微子》
遂無問津者。——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人問津
(1).詢問渡口。《論語·微子》:“ 長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過之,使 子路 問津焉。” 宋 陸遊 《郊行》詩:“ 桐君山 路無多遠,元自知津莫問津。” 清 曹寅 《渡潞河題壁》詩:“水流沙闊岸無塵,策馬東來此問津。”
(2).尋訪或探求。 晉 陶潛 《桃花源記》:“ 南陽 劉子驥 ,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尋師講道,結友問津。” 唐 方幹 《上越州楊岩中丞》詩:“試把十年辛苦志,問津求拜碧油幢。”
(3).比喻探問價格或情況(多用于否定句)。 阿英 《津平日記選·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五日》:“一般售價,至少高過 沉市 十倍,不敢問津。” 馮骥才 《雕花煙鬥》:“他落魄了,被人遺忘了,無人問津了。”
“問津”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問津”原指詢問渡口的位置,後引申為探問、嘗試或關注某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探詢渡口,比喻探問價格或情況”(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現代用法中多表示對某事物産生興趣并試圖介入,如“無人問津”形容事物受冷落。
二、詞源演變 該詞源自《論語·微子》:“使子路問津焉”,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派弟子詢問渡口典故。漢代鄭玄注解說“津,濟渡處”,印證其本義與渡河相關(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版)。魏晉時期開始出現比喻義,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後遂無問津者”。
三、語義擴展 現代漢語中衍生出三層含義: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特别指出,該詞保留着從具體到抽象的典型語義演變特征,是研究漢語詞彙發展的重要案例(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修訂版)。
“問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信息歸納如下:
以上解析綜合了經典文獻釋義、詞義演變及現代用例。若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論語》《桃花源記》等原文。
擺踱便文殘廢參究側直長喟塍埒沖慎畜食錯揉丹洞鄧通電信東亳東内動聽萼綠君二話不說厄莎法循負才使氣浮名虛譽感忽鲠氣宮廷舞鹄眄嬌啼救失瘠狹拘泥君體傫然朎胧龍争虎鬥廬寝貓睛石明蝦瞑想溺情撇卻匹雙翹結敲撲頃忽啟運勸教羣衆組織曲腰哈背人臘善行世園會送女客殢酒绨袍之義同俗投竄拖綉毬位貌無處削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