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行頭陀的意思、苦行頭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行頭陀的解釋

(1).《釋氏稽古略》載: 宗一禅師 往 開元寺 受具, 雪峰 以其苦行,呼為頭陀。後因稱修苦行或行腳乞食的僧人為苦行頭陀。

(2).喻指生活極為刻苦的人。 明 袁宏道 《與王百穀書》:“旁觀者謬謂仙令,不知令自謂苦行頭陀也。”參見“ 頭陀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苦行頭陀”是佛教用語,結合“苦行”與“頭陀”雙重含義,既指修行方式,也可引申比喻生活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佛教中通過極端苦修方式追求精神解脫的僧人。其核心在于通過忍受身體痛苦(如饑餓、寒冷、簡陋居所等)來磨煉心性,擺脫物質欲望的束縛。


二、詞語構成與佛教背景

  1. “頭陀”的梵語來源
    梵語“Dhuta”(音譯杜多、頭陀等),意為“抖擻”“棄除”,即通過苦行去除煩惱塵垢。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葉即以“頭陀第一”著稱。

  2. 頭陀行的十二項規範
    根據佛教經典,頭陀行包括:

    • 衣食住限制:如穿弊衲衣(糞掃衣)、每日一食、樹下露宿等;
    • 行為準則:如次第乞食(不分貧富挨戶化緣)、不蓄財物等。

三、引申含義

該詞也用于形容生活中嚴苛自律的人。例如明代袁宏道曾自嘲為“苦行頭陀”,比喻自己為官清苦。這種用法強調對物質享受的主動舍棄,以追求精神或事業目标。


四、文化典故

《釋氏稽古略》記載,唐代宗一禅師因長期苦修,被雪峰禅師稱為“頭陀”,成為該詞的典故來源。

如需了解頭陀行具體十二項條目或相關佛教人物,可參考佛教經典《十二頭陀經》及高僧傳記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苦行頭陀的意思

苦行頭陀是一個漢語詞語,指代具有苦行修行的頭陀。苦行頭陀是指在佛教中,通過嚴苦的修行方式來追求解脫和佛果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苦行頭陀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苦(radical 140)和行(radical 144),其中苦的筆畫數為8,行的筆畫數為6,頭的筆畫數為5,陀的筆畫數為9。

來源

苦行頭陀一詞來源于佛教,頭陀一詞最初指的是在佛教中放棄俗世生活,以嚴苛修行方式來追求解脫的人。苦行則是指通過忍受痛苦和舍棄物欲等方式修行。這個詞彙在中國文化中有着悠久的曆史。在古代,城市的邊緣或僻靜的山區常有人選擇放棄塵世,過着苦行修行的生活。

繁體

繁體字中,“苦”、“行”、“頭”、“陀”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苦行頭陀而言,其中的“苦”字在古代寫法中,苦字的兩端比現代寫法更加尖銳,形似兩個“十”字相交,并且在字的中間有着一個點。另外,“行”字的左邊垂直線條中央多了一橫,而“頭”字則多了一個右邊垂直線條的橫。

例句

1. 那位苦行頭陀為了修行,每天隻吃些蔬菜和水果。

2. 她過去曾是潇灑的女子,如今已成為一位苦行頭陀。

組詞

夢苦行、苦行僧、苦行者、苦行行者、行行苦行。

近義詞

行者、修行者、出家人。

反義詞

世俗人、享樂主義者、放縱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