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敬慎,守法度。《後漢書·沛獻王輔傳》:“在國謹節,終始如一,稱為賢王。” 宋 朱熹 《答呂子約書》:“前書所諭正容謹節之功,比想加力,此本是小學事,前此不會做得工夫,今若更不補填,終成欠闕,卻為大學之病也。” 元 黃溍 《錢翼之墓志銘》:“公見其言談舉止謹節有禮,大奇之。”
(2).謹慎節儉。 明 方孝孺 《謹節堂銘》:“事親能養,謹節為貴,謹則無憂,節則不匱。”
“謹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謹慎、節制,注重行為舉止的規範和約束。它強調在言行、處事或生活态度上保持審慎克制,符合禮儀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及權威參考:
一、核心釋義
指言行舉止小心慎重,不逾越分寸,懂得自我約束。常用于形容為人處世的态度,強調在享樂、用度或情緒表達上有所克制。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特指遵循社會禮儀或規章制度,行為合乎規範,體現對傳統禮制的尊重。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古典文獻例證
“(匡衡)性廉謹節,輔政以禮。”
描述匡衡廉潔謹慎、以禮法約束自身的行為。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雖未直接使用“謹節”,但強調言行合禮的核心思想與之相通。
來源: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三、思想文化内涵
在儒家倫理中,“謹節”體現“克己複禮” 的修養要求。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克己”為“勝私欲”,強調通過自我約束回歸天理,與“謹節”的節制精神一緻。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版)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謹節”多用于書面語或正式場合,形容人自律嚴謹、遵紀守法,如:“他一生謹節自持,深受敬重。”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權威參考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并援引《漢書》《禮記》原典及朱熹注疏,确保學術準确性。文獻來源均采用通行校勘版本,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進一步查閱原文。
“謹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 jié,包含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敬慎守法度
指為人處世恭敬謹慎、遵守法度或禮法規矩。例如《後漢書》提到沛獻王輔“在國謹節,終始如一”,形容其治理封國時嚴謹守法。
謹慎節儉
強調生活态度上的節制與儉省。明代方孝孺在《謹節堂銘》中寫道“謹則無憂,節則不匮”,說明節儉是持家的重要準則。
該詞多用于形容兩類場景: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典籍、名家論述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了解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謹節堂銘》等原文。
安全薄妝彩局草舍陳王楮李磁通量德信調練獨具慧眼二四泛鬥廢飾風覽風止詭容海産孩兒函夏壞爛荒浪會非魂車警戒水位經紙謹題醵率闿悌兩手攥空拳濂洛關閩柳翠橋厘謝賣陣茂識免解明驗大效銆刀末迹母弦挐音普陋茹茄科诎膝讓章繞行熱勁僧社雖死猶榮桃花源推壓舃鹵脫氣外患慰拊溫谷武蠭缃核桃相為縣役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