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禮制。《詩·小雅·小旻》:“國雖靡止,或聖或否。” 鄭玄 箋:“靡,無。止,禮。言天下諸侯今雖無禮,其心性猶有通聖者。”一說謂小。 毛 傳:“靡止,言小也。”
《漢語大詞典》中,“靡止”為古漢語複合詞,由“靡”和“止”兩個語素構成。“靡”作否定副詞時,義為“無、沒有”,如《詩經·大雅·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止”為動詞,本義指“停息”,如《詩經·秦風·黃鳥》載“交交黃鳥,止于桑”。二字連用構成“靡止”,可釋為“未曾停歇”或“未有終止”,多用于描述持續性狀态,例如《詩經·小雅·沔水》中“心之憂矣,不可弭忘”一句,鄭玄箋注“弭,止也”,孔穎達疏引申“靡止”即“憂思無已”。
該詞屬書面雅言,現代漢語中已鮮少獨立使用,但在古典文獻訓诂及詩詞解析中仍具研究價值。例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對“止”部字的考釋,可為理解該詞提供字源學依據;王力《古代漢語》教材亦将此類否定式複合詞列為語法分析重點。相關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9冊第1247頁、《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01條。
“靡止”是古代漢語詞彙,出自《詩經·小雅·小旻》,其含義存在兩種主要解釋:
“沒有禮制”
鄭玄在《毛詩箋》中注解:“靡,無;止,禮”,認為該詞指國家或諸侯缺乏禮制規範。原句“國雖靡止,或聖或否”意為:盡管國家無禮,仍可能有通曉聖道之人。
“指國家疆域狹小”
毛亨的《毛詩故訓傳》提出另一種解讀,将“靡止”解釋為“言小也”,即形容國家規模較小。這一說法更側重字面意義,與後文“或聖或否”(既有聖明也有昏庸)形成對比。
補充說明
白棗悲感螭奁從谏如流戴發含牙擋車大頭針打褶耳科方峙發摘風刺更鼓格樣公鑒攻索鈎爪渙解護甲虎落平川見縫插針屆時肌肌錦歸積載困匮浪抗攔刼麗土論反埋瘗瞄準泌尿系統南歐軯礚鋪疊譴發潛龍棄繻者齲痛入幕色額山周韶容沈荒攝影棚詩商示世失所受難授受不親所向無敵台禁陶版桃羞李讓天關遺金溫疠輼涼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