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齋的意思、持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齋的解釋

遵行戒律不茹葷食。佛教原謂過午不食,後多指素食。《梁書·文學傳下·劉杳》:“自居母憂,便長斷腥羶,持齋蔬食。” 唐 白居易 《齋戒滿夜戲招夢得》詩:“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半禪。”《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忏悔》:“ 桂遷 罄囊所有,造佛堂三間,朝夕佞佛持齋,養三犬於佛堂之内。”《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列公,這念佛持齋兩樁事,不但為儒家所不道,并且與佛門毫不相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持齋”是一個源于宗教修行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均與戒律和飲食節制相關:

一、基本定義

持齋指遵行宗教戒律,限制特定飲食的行為。佛教中最初特指“過午不食”(即正午12點後不再進食),後逐漸演變為素食的代稱;道教則強調通過齋戒淨化身、口、意三業,與道合一。

二、宗教背景與實踐

  1. 佛教持齋

    • 核心目的:培養慈悲心、節制欲望。
    • 具體形式:
      ▪ 原始意義:過午不食(如《梁書》記載劉杳“持齋蔬食”)
      ▪ 擴展意義:長期素食(如唐代白居易詩中描述“持齋夜坐禅”)
  2. 道教持齋

    • 強調内外清淨:外不染塵垢,内使五髒清虛。
    • 修行法門:通過戒除葷腥、規範行為達到與道合真。

三、曆史演變

四、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持齋”可泛指任何基于信仰或健康目的的飲食節制行為,例如:

例句:他為了調理身體,持齋三月,戒酒戒肉。(參考《警世通言》中持齋記載的延伸使用)

五、相關概念區分

如需更詳細的宗教儀軌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梁書》《雲笈七籤》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持齋

《持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在特定時間内持續守齋,即遵守佛門戒律、維持清淨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持齋」的第一個字「持」,拆分部首為「扌」,意思是手。它的總筆畫數為9。第二個字「齋」,拆分部首為「齊」,意思是齊全。它的總筆畫數為10。

來源和繁體

「持齋」這個詞語源于佛教。在佛教的戒律裡,舉行齋戒是一種修行的方式。嚴格遵守齋戒的信徒會持續一段時間内禁止食用肉類和葷腥食物,以及其他特定物品。

在繁體字中,「持齋」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齋」字的寫法有時會稍有變化。有時候「齋」字會寫作「齋」,其中的「齊」與現代的「齊」相同。這種寫法在古籍中也是常見的。

例句

1. 他堅持持齋,每天吃素,以追求心靈的淨化。

2. 她正在進行為期一周的持齋修行,以期獲得内心的平靜。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持心、持戒、持久、齋戒。

近義詞:守齋、守戒、持節。

反義詞:破戒、違背、放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