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指馬脫籠頭,後即謂不受羁絆。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逸驥初翻步,鞲鷹暫脫羈。” 明 方孝孺 《友筠軒賦》:“若一塵不到之際,萬事脫羈之辰。”
“脫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詞義
原指馬匹掙脫籠頭(即脫離束縛器具),後引申為“不受約束、擺脫束縛”的抽象含義。例如唐代元稹詩中用“鞲鷹暫脫羁”比喻獵鷹暫時擺脫束縛的狀态。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明代方孝孺在《友筠軒賦》中進一步擴展其意境,形容“超脫世俗牽絆”的精神狀态。古代詩詞中常與“閑曠”“逍遙”等詞呼應,如蘇轼《安國寺浴》中“翛然脫羁梏”,溫庭筠《秋日》中“脫羁絷”均表達對自由的向往。
引申意義
除字面含義外,還可用于描述思想、行為或事物突破常規限制,例如方孝孺用“萬事脫羁之辰”比喻超然物外的境界。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詩詞用例(如白居易、長筌子等作品中的相關詩句),可參考、4的文獻來源。
《脫羁》是一個動詞,意指解除束縛、擺脫枷鎖、自由自在地行動。它常用于形容人擺脫了外界的限制或不受拘束的狀态。
《脫羁》的拆分部首是“⺮”和“⺶”,總共有13畫。
《脫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牧民文化。古人在馴養和放牧馬匹時,會給馬戴上羁絆,以限制它們的移動範圍。
繁體字“脫羈”是《脫羁》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脫羁》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漢代的寫法可能為“脫紀”或“脫僞”。漢字的形式和寫法會隨着曆史的變遷而有所演變與改變。
1. 在周末,他終于可以脫羁放縱地享受一下自由時間。
2. 這位藝術家不拘一格,時常脫羁于傳統觀念之外。
1. 脫離羁絆
2. 脫胎換骨
3. 脫穎而出
4. 脫銷
1. 解脫
2. 解放
3. 放飛
4. 自由
1. 羁絆
2. 束縛
3. 依附
4. 受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