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進賢冠的意思、進賢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進賢冠的解釋

古時朝見皇帝的一種禮帽。原為儒者所戴, 唐 時百官皆戴用。《後漢書·輿服志下》:“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學弟子,皆一梁。”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将軍霸》:“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将腰間大羽箭。”《新唐書·車服志》:“進賢冠者,文官朝參、三老五更之服也。” 清 方文 《送謝孺玉計偕》詩:“自古 長沙 有芳躅,莫教虛負進賢冠。”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進賢冠”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重要冠飾,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進賢冠是古代官員和儒者朝見皇帝時佩戴的禮帽。漢代稱為“缁布冠”,明代改稱“梁冠”,其形制前高後低,以鐵絲、細紗為材質,冠頂綴有橫向的“梁”作為等級标識。

二、曆史演變

  1. 漢代:廣泛流行,上至公侯、下至小吏均可佩戴,成為文儒者的象征服飾。
  2. 唐代:擴展至百官通用,杜甫詩句“良相頭上進賢冠”即反映其普及性。
  3. 明代:改制為“梁冠”,延續了以梁數區分等級的傳統。

三、等級區分

冠上梁的數量直接體現佩戴者身份:

四、形制特征

五、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象征文官身份,如權德輿“去年簪進賢”暗指曾任太常博士的經曆,杜甫則以“進賢冠”與“大羽箭”對比文官武将的服飾差異。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形制細節或曆史文獻記載,可查閱《後漢書·輿服志》《新唐書·車服志》等原始文獻(綜合參考、2、3、7、10)。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進賢冠

進賢冠是一個成語,由“進賢”和“冠”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的部首是辶,由進字的第三畫構成;賢的部首是貝,由賢字的第一畫構成;冠的部首是冖,由冠字的第一畫構成。進賢冠的總筆畫數為15劃。

來源

進賢冠來源于《紅樓夢》,意為勝過衆人而擔任一個重要的職位,也指能力出衆的人。

繁體

《紅樓夢》中的進賢冠一般使用繁體字寫作進賢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進賢冠的字形稍有變化。進為辵,賢為贙,冠為㐅,其中進和冠的筆畫較現代漢字寫法少。

例句

他憑借過人的能力,在公司裡戴上了進賢冠。

組詞

進賢、賢能、賢才、賢良、冠軍、冠以

近義詞

晉升、出任、高升、得位

反義詞

黯然失色、退位、退卻、放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