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下兵器,捆束铠甲。謂停止作戰。《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案兵束甲”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àn bīng shù jiǎ,其核心含義是停止作戰,具體解釋如下:
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如果無法抵擋,為何不停止作戰,向對方稱臣?)。
常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從戰争狀态轉為和平或臣服。例如:
兩軍對峙數月後,終因糧草不足,主帥決定案兵束甲,遣使求和。
通過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漢典、成語詞典等),以上解釋涵蓋了該成語的核心含義、曆史背景及用法。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三國志》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案兵束甲是一個漢字詞組,由“案”、“兵”、“束”、“甲”四個字組成。
「案」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個筆畫。
「兵」的部首是「八」,總共有7個筆畫。
「束」的部首是「木」,總共有7個筆畫。
「甲」的部首是「田」,總共有5個筆畫。
案兵束甲詞組來源于古代戰争時期使用的兵器裝備。案指的是将兵器收納的木箱,兵指的是戰士,束指的是束縛,甲指的是甲胄。
案兵束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案兵束甲」。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案兵束甲的基本字形和現代漢字相似。
他打開木箱,拿出裡面的案兵束甲。
案件、兵器、束縛、甲胄
兵器背包、兵器箱、軍械箱
解除束縛、脫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