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佳木;花木。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三:“芳樹垂緑葉,清雲自逶迤。”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芳樹籠 秦 棧,春流遶 蜀 城。” 明 餘思複 《寒食日遊焦山》詩:“郭外參差一徑斜,亂煙芳樹帶樵家。”
(2).樂府曲名。《漢铙歌》十八曲之一。見《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铙歌》。
芳樹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意蘊的古典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詞義
"芳樹"指散發香氣或具有美好特質的樹木,常見于古典文獻。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芳"本義為花草香氣,引申為美好;"樹"即木本植物總稱。二者組合後,特指香氣馥郁的花木,如梅、桂、桃、李等。
二、文學意象
在詩詞創作中,芳樹常承載特殊意象。如《古詩十九首》中"芳樹搖落"象征時光流逝,《全唐詩》收錄的"芳樹無人花自落"則暗喻孤寂心境。南朝江淹《别賦》更以"春宮閟此芳樹兮"表達離别愁緒,展現其作為意象載體的多樣性。
三、文化象征
古代禮制文獻《禮記·月令》記載"季春之月,芳樹始榮",将芳樹開花作為季節更替的物候标志。在民俗中,芳樹常被賦予祥瑞内涵,如《荊楚歲時記》所述楚地"折芳枝以贈遠",體現其作為情感載體的文化功能。
“芳樹”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以下結合文獻資料進行詳細解析:
從詞源來看,“芳”本義為花草香氣(如“芳香”“芳菲”),後引申為美好事物;“樹”則為木本植物的統稱。二者結合後,既可具體指代花木,也因文學化表達衍生出樂府曲名這一特殊文化符號。
如需了解樂府詩《芳樹》全文或具體賞析,可參考古詩文網等專業文獻來源。
八節北海樽邊際人秉耕澄寂赤纁崇盛仇恨茨宇寸善谠正碉房東島洞鑒古今覩記多馬凡家佛珠福德舍鋼鋸高冠博帶稿壤乖變患得患失回去矜慢記事基圖倦午舉高劇浪據旅沮逆軍紀老趕老鷄頭良馬曆理陵弱旅宦馬兀夢中說夢滅祀鳴雞乾兒畦灌慶澤親庭上接第一版商籁體市場機制檀闆騰突天高地遠土星蛙吠羨賦相誇宵會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