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鬼神名。《古文苑·黃香<九宮賦>》:“槁律屈而卻梁黨,仆巷溏而觸螟蜓。” 章樵 注:“皆鬼神名。”
“螟蜓”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區分:
傳統文獻中的鬼神名
根據《古文苑·黃香〈九宮賦〉》記載:“槁律屈而卻梁黨,仆巷溏而觸螟蜓”,章樵注:“皆鬼神名。”。這裡的“螟蜓”指古代傳說中的鬼神,屬于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專有名詞。
現代引申的比喻義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形容人或事物輕微的動作或變化”,源于“螟蜓”作為昆蟲的輕盈特性。但這種用法尚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與其他詞語(如“蝘蜓”)混淆所緻。
建議區分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古文苑》等文獻來源。
螟蜓(míng tíng),一個漢字詞彙,具有獨特的含義和起源。螟蜓的拆分部首是蟲(chóng)和蟲(chóng),共包含11個筆畫。
螟蜓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意指一種昆蟲。繁體字為螟蜓。
在古代,螟蜓的漢字寫法有時會略有變化。早期的寫法常見于篆刻和金石文中,其他變體包括螟蟲和蜻蜓。
1. 池塘邊飛來一隻螟蜓。
2. 我抓住螟蜓,仔細觀察它的翅膀。
3. 他用手指向着一個螟蜓,大聲叫道:“快看!”
組詞:螟蛉、蜉蝣、螳螂、蜘蛛。
近義詞:螽斯、蜻蜓。
反義詞:螳螂、蜘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