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瘵的意思、凋瘵的詳細解釋
凋瘵的解釋
(1).衰敗;困乏。 唐 王勃 《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昔者萬人疾疫, 神農 鞭草而救之;四維凋瘵, 夏禹 刊木以除之。” 宋 李綱 《與右相條具事宜劄子》:“適當早暵之餘,財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則調度不足,取之過甚,則人心驚疑。”《明史·忠義傳六·陳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 梁啟超 《為國會期間問題敬告國人敬告農民》:“失今不為,更閲數年,則老弱轉溝壑,壯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雖有善者,無能為矣!”
(2).指困窮之民或衰敗之象。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謝上表》:“下安凋瘵,上副憂勤,未死之間,斯展微効。” 宋 蘇轼 《賀提刑馬宣德啟》:“匪惟凋瘵之獲蘇,抑亦庸虛之知勉。”《明史·黃福傳》:“ 永樂 初,建 北京 行部,綏輯凋瘵。” 清 唐孫華 《冬日抒懷》詩之二:“雖蠲累歲租,曾未起凋瘵。”
詞語分解
- 凋的解釋 凋 ā 衰落:凋謝。凋殘。凋枯。凋萎。凋零。凋敝。 筆畫數:; 部首:冫; 筆順編號:
- 瘵的解釋 瘵 à 病,多指痨病:痨瘵。病瘵。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凋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iāo zhài,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 衰敗;困乏
指事物或社會因遭受破壞、災害等而呈現的衰落、貧弱狀态。
- 指困窮之民或衰敗之象
可引申為代指因困苦而生活艱難的百姓,或整體衰敗的社會景象。
二、詳細釋義與文獻例證
-
衰敗困乏的抽象含義
- 唐代王勃在《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中寫道:“四維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形容社會因災害而衰敗。
- 宋代李綱提到“民力凋瘵”,描述百姓因旱災而困頓。
- 梁啟超在《為國會期間問題敬告國人》中用“凋瘵而不可複”強調民生凋敝的不可逆性。
-
代指困苦百姓或衰敗現象
- 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在《忠州刺史謝上表》中表示要“下安凋瘵”,即安撫困苦民衆。
- 蘇轼《賀提刑馬宣德啟》中“凋瘵之獲蘇”指百姓從困苦中複蘇。
- 《明史·黃福傳》記載明初“綏輯凋瘵”,意為安撫民生凋敝的地區。
三、用法總結
- 語境:多用于描述社會、民生因戰亂、災害或政策失當導緻的衰敗,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文。
- 搭配:如“民生凋瘵”“民力凋瘵”“綏輯凋瘵”等。
- 近義詞:凋敝、衰敝、困瘁。
- 反義詞:繁榮、興盛、富庶。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凋瘵,這個詞是用來形容植物或動物因壽命、疾病或遭受外界因素而凋謝或衰敗的意思。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凋”和“瘵”。其中,“凋”的部首是“冫”,筆畫數為7;而“瘵”的部首是“疒”,筆畫數為10。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寫法相同。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有一些變化,但整體形式與現代寫法類似。
例如,在寫這個詞的時候可能會使用“蕉凋瘵”這樣的句子來描述一個水果因為衰老而凋謝。這個詞也可以和其他詞組合使用,例如“凋瘵落花”來形容草木枯萎,等等。
在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凋謝”、“枯萎”等詞語來表示植物或動物的凋瘵狀态。而在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茁壯”、“興盛”等詞語來表示相反的狀态。
希望這個簡單的解釋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