恫疑的意思、恫疑的詳細解釋
恫疑的解釋
(1).疑懼。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監·内臣禁約》:“蓋内亂初平,恫疑未解,雖與諭 全忠 之言相左,不自覺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武王伐纣》:“當時八百諸侯雖并有除殘之志,然一聞其君之見殺,則天下之人亦且恫疑震駭,而不能無歸過于 武王 ,此 伯夷 所以斥言其暴也。”
(2).見“ 恫疑虛喝 ”。
詞語分解
- 恫的解釋 恫 ò 〔恫吓( ?)〕恐吓,吓(?)唬。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疑的解釋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問。疑心。疑團。疑慮。疑窦。疑點。疑端。猜疑。懷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決的,不能斷定的:疑案。疑難。疑義。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網絡擴展解釋
“恫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
疑懼
指因内心不安而産生的疑慮和恐懼。例如:
明·沈德符《野獲編·内監·内臣禁約》提到:“蓋内亂初平,恫疑未解……”
此處描述政局動蕩後,人們仍處于惶惑不安的狀态。
-
虛張聲勢(“恫疑虛喝”的簡稱)
指通過制造假象恐吓他人,如《戰國策》中“恫疑虛猲”的用法,即用虛假威脅震懾對手。
二、出處與結構
- 構詞分析
“恫”意為心神不甯,“疑”指懷疑,組合後表示“因猜忌而焦慮”的心理狀态。
- 曆史文獻
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亦用該詞描述武王伐纣時諸侯的疑慮:“天下之人恫疑震駭”。
三、用法與示例
- 現代語境
多用于形容群體性不安,如國際局勢緊張時“恫疑未解”的描述。
- 成語搭配
常與“虛喝”連用,例如:“恫疑虛喝,高躍而不敢進”,強調外強中幹的威脅手段。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疑懼、惶惑、虛張聲勢
- 關聯成語:恫疑虛喝(同“恫疑虛猲”)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野獲編》《日知錄》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恫疑(dòng yí)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恫(dòng)的部首是心,并且它的筆畫數是7;疑(yí)的部首是疒,并且它的筆畫數是7。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形式是恫疑,寫法與簡體形式相似。在古代漢字中,恫疑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一個恫疑的例句:“他的言辭充滿了恫疑的色彩。”一些與恫疑相關的詞彙包括:緊張、憂慮、和疑惑。與恫疑相反的詞彙可能包括:安心、坦然和确定等等。希望這些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