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鹇的意思、白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鹇的解释

亦作“ 白鷳 ”。鸟名。又称银雉。雄鸟的冠及下6*体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西京杂记》卷四:“ 闽 越王 献 高帝 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双。”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皓鹤夺鲜,白鷳失素。” 唐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青萝嫋嫋挂烟树,白鷴处处聚沙堤。”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得笺窥认》:“若得他放白鷴,开鸚鵡,劈雕笼,收丝网,再配鸳鸯。”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白鹇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鸟纲鸡形目雉科的一种中型禽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其名称源于雄鸟通体白色羽毛与黑色细纹相间的特征,古称“白雉”。该物种在形态、生态及文化层面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态特征 成年雄性白鹇体长可达110厘米,尾羽修长呈白色,头部裸露皮肤呈鲜红色,背部及双翼密布“V”形黑纹;雌鸟通体橄榄棕色,具暗褐色斑纹,体型较雄鸟小约三分之一。此描述与《中国鸟类志》中雉科分类标准吻合。

2. 栖息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栖息于海拔200-20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偏好植被茂密、水源充足的山地环境。《中国动物志》记载其活动范围与竹林、灌木丛生态系统高度关联。

3. 文化象征 自唐代起,白鹇即被视为祥瑞之鸟,李白曾作《赠黄山胡公求白鹇》记录驯养经历。明清时期五品文官官服补子以白鹇为饰,象征清廉正直。现代被列为广东省省鸟,其形象见于广州越秀公园等地的雕塑群。

该物种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无危物种,但栖息地破碎化对其种群构成潜在威胁。

网络扩展解释

白鹇(学名:Lophura nycthemera)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生物学特征的鸟类,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其词义及相关信息:


一、生物学特征

  1. 分类与形态
    白鹇属鸡形目雉科鹇属,雄鸟体长约100-119厘米,以白色羽毛为主,背部及双翅覆黑纹,羽冠灰蓝色,尾羽长且中央纯白;雌鸟体型较小(58-67厘米),全身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因其优雅体态被称为“林中仙子”。

  2. 分布与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丘陵和山区林地,以植物嫩叶、果实及昆虫为食。中国境内分布有白鹇、黑鹇和蓝鹇三种鹇属鸟类。


二、文化象征意义

  1. 历史与文学
    白鹇自古被视为名贵观赏鸟,唐代李白曾以“白鹇白如雪,白雪恥容颜”赞美其纯洁,并写下“请以双白壁,买君双白鹇”表达珍视。

  2. 吉祥与民族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鹇象征荣耀、尊贵,常见于宫廷装饰;哈尼族则视其为勇敢、自由和家庭幸福的象征。此外,白鹇于1988年被定为广东省省鸟。


三、药用价值

白鹇的肉在传统中医中入药,性甘平,具有补气健脾、益肺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劳咳嗽等症。


四、保护现状

白鹇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栖息地破坏和盗猎威胁,需加强保护。

如需进一步了解白鹇的诗词典故或生态保护措施,可查阅广东省情网或相关动物保护机构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埃境暗涩谤诅鸨姏罼罕常馔衬搭创世主钏镯捶提脣喙蹙金盗辞倒君鼎槐斗楼耳闻不如目睹非孝分道扬镳伏低做小复核覆露覆棋罘罳圭璋特达桂烛鹤板书亨奋槐胶弹子黄猫黑尾黄舆荒恣花着儿毁荡积垢狼望砺兵龙虎文履方麦樱拍试蓬梗皮侯平头正脸千万买邻青眸肉头肉脑森锵商客沈悍沈坠试办田饰奬衰红双曜束苇陶缊天地桌亭邮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