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姓改物的意思、更姓改物的詳細解釋
更姓改物的解釋
謂王朝更疊,改正朔,易服色。《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 韋昭 注:“更姓,易姓也。改物,改正朔、易服色也。” 三國 蜀 劉禅 《出軍诏》:“ 曹操 階禍,竊執天衡,殘剝海内,懷無君之心。子 丕 孤竪,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兇。”
詞語分解
- 更的解釋 更 ē 改變,改換:更正。更生(重新獲得生命,喻複興)。更衣(a.換衣服;b.婉辭,上廁所)。更定(改訂)。更疊(輪流更換)。更遞。更番。更新(舊的除去,新的建起)。更張(調節琴弦,喻變更或改革)。
- 改物的解釋 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多指改正朔、易服色。後因以指改朝換代。《左傳·昭公九年》:“ 文 之伯也,豈能改物?” 杜預 注:“言 文公 雖霸,未能改正朔、易服色。”《國語·周語中》:“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
網絡擴展解釋
“更姓改物”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描述王朝更疊時伴隨的政治象征性變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讀音:gēng xìng gǎi wù
- 含義:指王朝政權更替後,新統治者通過“更改姓氏”(象征權力轉移)和“改革制度”(如曆法、服飾等)來确立新朝的合法性。
曆史背景與出處
- 來源:出自《國語·周語中》。周朝大臣提及若統治者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則可開創天下新制。
- 注解:三國時期韋昭解釋,“更姓”指改換統治家族姓氏,“改物”包括修訂曆法(正朔)和變更服飾顔色(服色),均為古代政權更疊的标志性舉措。
應用與例句
- 典型用例:三國時期,劉禅在《出軍诏》中批判曹丕“盜據神器,更姓改物”,指責其篡漢自立的行為。
- 用法:多作賓語或定語,描述政權更替時的制度變革,含中性色彩。
補充說明
- 與相似成語區别:不同于單純指改朝換代的“改朝換代”,該詞更強調制度與象征層面的革新。
- 現代引申:偶用于比喻徹底改變身份或環境,但此用法非傳統核心義(注:的引申解釋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國語》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更姓改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取一個新的姓氏或改變物體的名稱,以改變個人的身份或物品的屬性。
拆分部首和筆畫:更(曰口)姓(女兒人)改(鞏心)物(牛)
來源:《更姓改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命名習俗和物品重命名的傳統。在古代,人們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姓氏來追隨某個重要人物或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時,物品的名稱也可能被改變以反映新的用途、功能或審美需求。
繁體:更姓改物(繁體:更姓改物)
古時候漢字寫法:更姓改物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可能存在一些細微的差異,因為漢字的演變和書寫規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變化。然而,基本的形狀和結構保持一緻。
例句:她決定更姓改物,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身份和形象。
組詞:改姓、改名、改稱、改頭換面
近義詞:改朝換代、改頭換面、脫胎換骨
反義詞:保留本名、保持原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