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藩鎮割據的意思、藩鎮割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藩鎮割據的解釋

唐代安史之亂後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争戰的局面。當時節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其職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達四十餘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藩鎮割據是中國曆史術語,指唐代中期以後地方軍事集團脫離中央政權控制的統治形态。該詞由"藩鎮"與"割據"兩個複合詞構成:"藩"本義為屏障,引申為鎮守邊界的軍事機構;"鎮"指軍事重鎮;"割據"意為分割占據,特指地方勢力獨占管轄區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唐代中葉以後,一部分地方軍政長官據地自雄,不服從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從曆史語境看,這一現象始于755年安史之亂後,唐代宗為安撫叛将設立河北三鎮(範陽、成德、魏博),授予節度使軍權、財權和行政權,形成"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的獨立政權(《新唐書·兵志》)。據《資治通鑒》記載,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已達四十餘個,形成"天子勢不能制"的局面。

典型表現包括:節度使職位世襲化,如魏博鎮田氏家族連續七代掌權;截留中央賦稅,據《舊唐書·食貨志》載,浙西藩鎮年截留賦稅達百萬缗;私鑄貨币,山東藩鎮自鑄"開元通寶"錢質量僅及官錢三分之一;私設武裝,成德鎮常備兵力達五萬餘人。

該現象直接導緻中央集權制度瓦解,引發875年黃巢起義,最終促使唐朝走向滅亡。北宋史學家歐陽修在《新五代史·職方考》中評價:"天下分裂,大者稱帝,小者稱王",準确概括了藩鎮割據的曆史影響。

(主要參考來源: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大辭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唐代藩鎮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藩鎮割據是中國唐朝中後期至五代十國時期的重要曆史現象,指地方節度使在軍事、財政、人事等方面脫離中央控制,形成獨立或半獨立政權的局面。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藩鎮割據源于唐朝為加強邊防設立的節度使制度。安史之亂(755-763年)後,節度使逐漸掌控地方軍政大權,形成「雖稱藩臣,實非王臣」的局面。其核心特征包括:

  1. 三權獨立:地方擁有自主的軍事指揮權、財政稅收權和官員任免權;
  2. 世襲傳承:節度使職位常由家族或部将繼承,如魏博鎮田氏家族連續統治四代;
  3. 對抗中央:藩鎮常與朝廷爆發戰争,如781年成德鎮李惟嶽叛亂。

二、曆史發展脈絡

階段 關鍵事件 影響
起源 唐玄宗設九大節度使(710年) 邊鎮兵力達49萬,遠超中央軍
形成 安史之亂後廣置藩鎮(763年) 全國藩鎮數量增至40餘個
惡化 河朔三鎮(幽州、魏博、成德)割據 開啟「長安天子,河北藩帥」模式
終結 北宋實施強幹弱枝政策(960年後) 徹底消除藩鎮割據基礎

三、深層原因分析

  1. 制度缺陷:節度使兼領數州的「使職差遣制」,打破州縣二級行政體系;
  2. 經濟基礎:藩鎮控制鹽鐵專賣、漕運要道,如淮南鎮年鹽稅達600萬貫;
  3. 軍事需要:為防禦吐蕃、回鹘等外族,不得不授予邊将更大自主權;
  4. 中央衰微:兩稅法實施後,中央財政收入占比從盛唐70%降至晚唐30%。

四、雙重曆史影響

五、與類似概念辨析

此現象在唐德宗「奉天之難」(783年)後完全失控,直至朱溫滅唐(907年),期間共産生217位節度使,其中48%通過兵變上位。這一曆史教訓深刻影響後世中央集權制度設計。

别人正在浏覽...

礙叫奧德修斯懊悔拔簡飽經風霜拔趙易漢并集波導滄滄慚幸殘酌秤權騁說楚瑟鹾簋打哼稻疇稻人諜報笃生耕犂軱戾悍頑橫見側出花池鹄闆檢裁鵁金皿禁夜盡職酒魄匡裨懭悢饋食讕辭鱗萃比栉靈燔稑穜鹿帻麥斛漫糊牟盛飄風過雨譬若愆位青襟磬控褥位尚方斬馬劍賞適沙蝨失桂失張倒怪速忙素音天閹瞳孔詳較哮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