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導譯的意思、導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導譯的解釋

(1).亦作“ 導繹 ”。向導兼翻譯。《史記·大宛列傳》:“ 烏孫 發導譯送 騫 還。”《史記·大宛列傳》:“﹝ 大宛 ﹞遣 騫 ,為發導繹,抵 康居 。”《資治通鑒·漢武帝元朔三年》:“為發導譯。” 胡三省 注:“導者,引路之人;譯者,傳言之人也。”

(2).翻譯。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光梵大師惟淨》:“上遣都知 羅宗 譯經潤文。 夏英公 竦 詣傳法院導譯,冀得祥異之語以讖國。 淨 焚香導譯,逾刻乃曰: 天竺 無此字,不通辯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導譯”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語素“導”和“譯”來理解,并在古代文獻中有特定指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的詳細解釋:

一、 基本含義(字面構成)

二、 古代特定官職(核心義項) “導譯”在古代(尤其是周代)有更具體的含義,指一種負責接待四方來使、掌管翻譯事務的官職。這主要體現在:

  1. 指代“象胥”或類似官職: 在《周禮》等古籍中,“導譯”常作為“象胥”的别稱或指代類似職能的官員。
    • 來源依據: 《周禮·秋官司寇》下設有“象胥”一職。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注解《周禮·秋官司寇·掌交》時提到:“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币帛、辭令而賓相之。” 鄭玄注:“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此類之本名,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此官正為象者,周始有南越重譯來貢獻,是以名通言語之官為象胥。胥,其有才知者也。總名曰象者,周之德先緻南方也。” 後世常将負責此類翻譯溝通事務的官員統稱為“譯”或“導譯”。
    • 職責: 主要負責接待來自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或藩屬國的使者(“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傳達王命(“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協調禮儀(“協其禮”),進行語言翻譯(“通夷狄之言”),以促進和睦親善(“以和親之”),并負責使者往來迎送、禮儀、禮物交換等事務的溝通協調(“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币帛、辭令而賓相之”)。
  2. “行人”的職能之一: 周代官職“行人”(《周禮·秋官司寇》下屬)也部分承擔了外交接待和溝通的職責,其中也必然包含翻譯(導譯)的工作。

三、 現代引申與理解 在現代漢語中,“導譯”作為獨立詞彙使用頻率不高,其古代官職的含義已成為曆史概念。但在理解上:

“導譯”的核心含義源于古代官職,指負責接待四方來使、掌管翻譯溝通事務的官員(尤指“象胥”)。其字面意義“引導溝通”精準概括了該官職的職能本質。在現代,其含義可引申為強調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和引導作用。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導”和“譯”的詳細釋義及“導譯”作為古官職的指代。
  2. 《周禮》 (中華書局點校本):特别是《秋官司寇》篇,記載了“象胥”、“行人”等官職及其職責。
  3. 鄭玄《周禮注》 (收錄于《十三經注疏》):對“象胥”名稱、職能的經典注解,是理解“導譯”古義的關鍵。
  4.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收錄古漢語詞彙,解釋“導”、“譯”及相關的古代職官名稱。
  5. 王力《古代漢語》 (中華書局):在介紹古代文化常識和職官制度時,涉及翻譯類官職。

網絡擴展解釋

“導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将一種語言内容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核心目标是準确傳達原意并保持譯文的自然流暢。常見于國際會議、商務談判等跨語言交流場景,要求從業者具備優秀的雙語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

二、詞義演變

  1. 古代用法
    最早見于《史記》,指“向導兼翻譯”的雙重角色。例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烏孫發導譯送骞還”,此處“導譯”既指引路者又承擔翻譯職能。

  2. 現代延伸
    逐漸演變為專指語言轉換行為,如宋代文獻中“導譯”已單獨表示翻譯活動(如《冷齋夜話》記載的佛經翻譯案例)。現代更強調跨文化溝通的專業性,需兼顧語義精準與文化適配。

補充說明
該詞拼音為dǎo yì,構詞方式為“導(引導)+譯(翻譯)”,體現了語言轉換中“引導理解”的核心功能。

别人正在浏覽...

卑宮菲食笨重秉機不斷豺祭剗車癡男騃女毳毛麤澁達失蠻典則短小蛾服恩重泰山反常現象凡是阜丘附載觀察員骨法鬼水豪翰歡娛灰軀活東傑出克儉雷祖棱棱栗栗犁鹕龍馬精神慮始莫斯科大學槃結飄藩墜混貧栖破塊琴瑟不調楸函泅遊忍許狨坐散越澀僻攝療伸大拇哥沈籁神委十部樂使用權水暈說古談今塔墩鐵嶺挺脫頹壖外議仙籍遐霄攜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