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導繹 ”。向導兼翻譯。《史記·大宛列傳》:“ 烏孫 發導譯送 騫 還。”《史記·大宛列傳》:“﹝ 大宛 ﹞遣 騫 ,為發導繹,抵 康居 。”《資治通鑒·漢武帝元朔三年》:“為發導譯。” 胡三省 注:“導者,引路之人;譯者,傳言之人也。”
(2).翻譯。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光梵大師惟淨》:“上遣都知 羅宗 譯經潤文。 夏英公 竦 詣傳法院導譯,冀得祥異之語以讖國。 淨 焚香導譯,逾刻乃曰: 天竺 無此字,不通辯譯。”
“導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将一種語言内容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核心目标是準确傳達原意并保持譯文的自然流暢。常見于國際會議、商務談判等跨語言交流場景,要求從業者具備優秀的雙語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識。
二、詞義演變
古代用法
最早見于《史記》,指“向導兼翻譯”的雙重角色。例如《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烏孫發導譯送骞還”,此處“導譯”既指引路者又承擔翻譯職能。
現代延伸
逐漸演變為專指語言轉換行為,如宋代文獻中“導譯”已單獨表示翻譯活動(如《冷齋夜話》記載的佛經翻譯案例)。現代更強調跨文化溝通的專業性,需兼顧語義精準與文化適配。
補充說明
該詞拼音為dǎo yì,構詞方式為“導(引導)+譯(翻譯)”,體現了語言轉換中“引導理解”的核心功能。
《導譯》是一個漢字詞彙,意為進行口頭或書面翻譯,使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得以順利進行。在國際交流和跨文化合作中,導譯起到重要的角色。
拆分部首和筆畫:《導譯》的部首是「寸」,它的筆畫數是6畫。
來源:《導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導」意為引導、指導,「譯」意為翻譯。因此,《導譯》可理解為引導翻譯,即幫助他人進行語言的轉化和傳遞。
繁體:《導譯》的繁體寫法是「導譯」,依然保留了「導」和「譯」這兩個字,隻是形狀有所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導」字的寫法為「導」,它是由「寸」和「卯」組成。「譯」字的古代寫法為「譯」,由「言」和「多」構成。這些古代寫法與現代的寫法略有差别。
例句:他是一位優秀的導譯,能夠流利地将中英兩種語言進行轉換。
組詞: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譯員」(進行翻譯工作的人)、「口譯」(口頭翻譯)、「筆譯」(書面翻譯)等。
近義詞:與「導譯」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翻譯」、「翻譯員」等,它們都指代進行語言轉化的行為。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導譯」對立,但一個可能的反義詞是「不譯」,指的是不進行翻譯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