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道教的意思、道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道教的解释

[Taoism] 公元前6世纪时,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一种宗教,奉老子为教祖,南北朝时盛行起来

详细解释

(1).道德教化。《墨子·非儒下》:“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贫且乱,倍政之本,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晋书·王沉传》:“九郡之士,咸悦道教,移风易俗。”《明史·孝义传序》:“观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动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兽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树道教,敦厉末俗,纲常由之不泯,气化赖以维持。”

(2).我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 张道陵 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 南北朝 时盛行起来。奉 元始天尊 、 太上老君 为教祖。初时,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金 元 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周书·武帝纪上》:“十二月癸巳,集羣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 明 冯梦龙 《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 道君皇帝 。”

(3).指佛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 宋文帝 ﹞又遣沙门 法长 、 道冲 、 道儁 等往彼祈请,并致书於 跋摩 及 闍婆王婆多伽 等,必希顾临 宋 境,流行道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其核心教义和实践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核心概念与定义

  1. “道”的哲学本源

    道教思想源于先秦道家哲学,以老子《道德经》为根本经典。“道”被解释为宇宙的本源与运行规律,如《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将这一哲学概念宗教化,赋予其创世与主宰的神圣性。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大辞典》,中华书局《中国道教史》。

  2. “德”的实践准则

    “德”是“道”在具体行为中的体现,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积德行善。《庄子·天地》提出“通于天地者,德也”,道教将其发展为修炼心性与伦理实践的指导原则。

    来源: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哲学大辞典》。


二、核心教义与修行目标

  1. 长生久视与得道成仙

    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与精神超越,通过炼丹(外丹)、导引吐纳(内丹)、符箓斋醮等方式实现“羽化登仙”。葛洪《抱朴子·内篇》系统论述了修仙理论与方法。

    来源:葛洪《抱朴子》,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

  2. 天人感应与阴阳五行

    道教吸收阴阳家思想,认为人体与宇宙同构对应(如“人身小宇宙”),通过调和阴阳、五行生克达到身心和谐。这一理论贯穿于中医、风水等实践领域。

    来源:《黄帝内经》,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三、历史发展与宗派演变

  1. 早期教团形成

    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想尔注》为经典,标志道教制度化宗教的开端。

    来源:许地山《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天师道史略》。

  2. 唐宋鼎盛与全真兴起

    唐代尊老子为皇室祖先,道教成为国教;宋代编纂《道藏》整合典籍。金元时期王重阳创全真道,主张三教合一,注重心性修炼。

    来源:《道藏》,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四、文化影响与当代价值

  1. 科技与民俗贡献

    道教炼丹术推动古代化学(火药发明)、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发展;斋醮科仪、庙会活动深刻融入民间习俗(如春节祭灶、中元节)。

    来源: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民俗学会《中华民俗大典》。

  2. 生态伦理启示

    “道法自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现代生态保护提供哲学依据。《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的生态整体观。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道教与生态文明》,乐爱国《道教生态学》。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国家图书馆《道藏》数字化资源库
  3. 中国道教协会官网《道教教义阐释》
  4. 哈佛燕京学社《道教研究丛书》

网络扩展解释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词源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主张尊道贵德、天人合一,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其名称源自古代"道德教化"概念,东汉时期逐渐演变为宗教称谓。核心经典为《道德经》,奉老子为教祖。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融合远古巫术、神仙方术及黄老思想,东汉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天师道),标志宗教实体形成。
  2. 演变:
    • 魏晋南北朝:与佛教交融,形成系统教义
    • 唐宋鼎盛:列为国教,出现内丹学说
    • 明清至今:全真、正一两派为主,近现代经改革获新生

三、核心教义

  1. 宇宙观:道为"无形无象的宇宙本源",生育天地万物
  2. 修行观:
    • 性命双修:强调身心兼养
    • 道术结合:既有哲学思辨,又含炼丹、符箓等实践
  3. 伦理观:倡导慈俭不争、济世利人

四、主要教派

派别 特征 代表经典
正一派 符箓斋醮,允许婚娶 《正一盟威箓》
全真派 内丹修炼,出家清修 《重阳立教十五论》

五、现代意义

现有道教信众约2.5万人,宫观1500余座(2025年数据),既保持传统斋醮科仪,也注重生态伦理等现代议题。其"天人合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重要文化遗产元素。

注:完整发展脉络可参考《道藏》典籍及《中国道教史》等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暴坐残茶剩饭蚕市禅子朝彦车灯车在马前出乎预料翠琅玕存泊存润叠鼓多年来峯岠敷芬浮飏干傺干豫根叶鼓角姑老衮敛海涯天角华藻火赫活水见亮惊顾金人捧露盘极视积受罐臼齿集中撅笔考课亏名损实两省流喝刘灵龙摅隆祚猫噬鹦鹉名例鸣鸦某者幕井内在因素泥古拘方染缸房捎信速狱太阴鍊形题破山寺后禅院痛心切骨屯邸无尤无怨遐迩闻名嚣竞夕冰些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