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切韻的意思、切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切韻的解釋

(1).猶反切。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引《高氏小史》:“ 周顒 字 彥倫 ,始置四聲切韻行於時。”

(2).為韻書名。依反切發聲以分音,收聲以分韻,故曰切韻。 隋 陸法言 等撰,對後世影響很大。現存殘本,為研究中古漢語語音重要資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切韻是中國語言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韻書,其含義可從詞典釋義、曆史地位、内容體系及學術價值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典釋義與核心含義

切韻(qiè yùn)作為專有名詞,特指隋代陸法言編撰的漢語音韻學經典著作。其名稱蘊含核心功能:

二、曆史地位與編纂背景

  1. 成書時間: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由陸法言主持編定。
  2. 編纂目的:統一南北朝時期方言分歧,建立規範讀音标準,“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
  3. 學術基礎:綜合參考魏晉六朝韻書(如呂靜《韻集》),融合南北音系特點,奠定中古漢語語音框架。

三、内容體系與結構

《切韻》原書已佚,據敦煌殘卷及後世增訂本(如《廣韻》)可知其體系:

  1. 分韻原則:
    • 按四聲(平、上、去、入)分卷,共5卷(平聲分上下)。
    • 細分193韻(《廣韻》增為206韻),每韻内依聲母排序。
  2. 注音方法:
    • 首創反切系統标注字音,如“東,德紅切”(取“德”聲母、“紅”韻母)。
  3. 收字規模:
    • 收錄約1.15萬字,涵蓋經典文獻用字及常用詞彙。

四、學術價值與影響

  1. 語音史“坐标”:
    • 完整保存中古漢語(隋唐時期)音系,成為研究中古音、上古音及現代方言演變的基準。
  2. 韻書範式開創者:
    • 直接衍生《唐韻》《廣韻》《集韻》等官修韻書,影響持續千年。
  3. 跨學科研究基石:
    • 為詩詞格律、文獻校勘、漢字演化研究提供核心依據。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王力. 《漢語音韻學》. 中華書局.
  3. 唐作藩. 《音韻學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書散佚,部分内容依據後世輯佚本及音韻學權威研究綜合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切韻”一詞在漢語音韻學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切韻”既指古代漢字注音方法反切,也指隋代陸法言編纂的韻書名稱。其名稱來源于“上字為切(取聲母),下字為韻(取韻母及聲調)”的注音原理。

二、作為注音方法

  1. 反切法:用兩個漢字标注一個字的讀音,例如“冬,都宗切”,即取“都”的聲母(d)和“宗”的韻母及聲調(ōng),合為“dōng”。
  2. 曆史發展:南朝周颙首次提出“四聲切韻”體系,唐代孫愐在此基礎上編訂《唐韻》,成為官方韻書标準。

三、作為韻書

  1. 成書背景:隋代陸法言與顔之推等學者共同讨論南北語音差異,于公元601年編成《切韻》,旨在統一音韻規範。
  2. 内容結構:
    • 分韻精細,早期版本為193韻(後世修訂本如《廣韻》增至206韻);
    • 收錄約12,000字,按聲母、韻母分類,是中古漢語語音研究的基礎。

四、曆史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版本韻部數量的差異或具體音系分析,可參考語言學專業文獻或音韻學史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奧遠貝胄邊鄙財閥抽象概念川薮大行人帶衽島可帝德鬥箕斷金零粉笃新怠舊蛾眉曼睩返防忿忿不平詭谲怪誕龜紋谷梁憨呆衡山嘩歡懷道呼牛呼馬見在身金姑聲井中泥近水樓台緝事基圖離闊理頭龍漏露劾麻辘辘馬徒昧犯民母鉛汞七代先靈七事八事雀鼠耗區中緣任待山字肩沈音食品食限適銷霜練水妖四恩危逼霧海無救五旗夏爐冬扇小翅笑刺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