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求用于國君。 唐 駱賓王 《釣矶應诘文》:“且夫垂竿而為事者, 太公 之遺術也。形坐 磻溪 之石,兆應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釣川耶?将以釣國耶?” 唐 羅隱 《題<磻溪垂釣圖>》詩:“ 呂望 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參見“ 釣川 ”。
(2).謂網羅賢士以輔弼治國。 唐 獨孤授 《燕昭王築黃金台賦》:“屈於一人以釣士,則開霸而圖王;侈於一臺以釣國,則兼大而稱強。”
“釣國”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并非字面“釣魚之國”,而是源于曆史典故,引申出特定的政治寓意和人生追求。其詳細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本義與核心典故(求用于君王): 該詞最核心的典故源自姜太公(呂尚)釣魚遇周文王的故事。姜太公在渭水之濱用直鈎無餌的方式垂釣,其意不在魚,而在于吸引求賢若渴的周文王注意。最終文王識其大才,拜為軍師,共同開創周朝基業。因此,“釣國”的本義是指賢能之士通過獨特的方式(如隱居、展示才華)引起君王注意,以求得到賞識和重用,進而輔佐君王治理國家。這是一種以退為進、待時而動的政治策略和人生抱負。
引申義(博取聲名與功業): 由“求用于君王”的核心含義進一步引申,“釣國”也常用來比喻通過某種手段或行為來博取崇高的聲譽、功名或地位。這裡的“國”可以理解為顯赫的功業或極高的名望。這種引申義更側重于追求結果(名望功業)而非特指服務于君王的過程。
象征意義(隱逸與待時): “釣國”的行為本身(如姜太公垂釣渭濱)常帶有隱逸、待時、志存高遠的象征色彩。它代表了一種不急于求成、不隨波逐流,而是修養自身待時機以施展宏大抱負的人生态度。
“釣國”一詞,源于姜太公渭水垂釣遇文王的著名典故,其核心含義是賢士通過特殊方式(如隱居垂釣)引起君王注意,以求被重用并輔佐治國。由此引申,它也比喻追求崇高的功名、聲譽或地位。這個詞蘊含着隱逸待時、志存高遠、以非常手段求取大用的文化内涵,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和士人精神追求的一個重要象征。
“釣國”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主要有兩層含義,常見于古文及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求用于國君
指通過某種方式(如展示才能或謀略)獲得君主的賞識和重用。例如,姜太公(呂望)在磻溪垂釣時,實則是等待周文王的征召,最終輔佐武王建立周朝。這一典故常被用來比喻賢士隱逸待時、伺機出仕的心态。
網羅賢士以輔弼治國
指君主或國家主動招攬人才,借助賢能之士的智慧治理國家。例如,燕昭王築黃金台廣納賢才,便是“釣國”的典型體現。
文獻出處
該詞在唐代詩文中頻繁出現:
延伸内涵
“釣國”不僅體現個人追求,也反映古代“君臣遇合”的政治理想,強調人才與君主相輔相成的關系。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典》或唐代文學研究資料。
白後表尺賓度羅擦洗抄空兒晨發騁駿酬德穿章次路打躬作揖大減價打落水狗洞敞獨竪一幟飛輪夫腳符契唅唅回部火前堅深寄調孑孓酒諧九隩抗絕蚵蚾可靠性寬窄苦寒籠毂倫貫獌狿勉慰冥冥之志母弟切囑窮斂區署容采三驅施贶適理耍刁夙好遂節宿隙霆激韡曅尉悅畏詟文幾聞雞舞渥厚無窖香楠木相鼠饷銀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