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鄘風》篇名。《詩》序謂:“《相鼠》,刺無禮也。”古人常賦之以刺無禮。《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叔孫 與 慶封 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诏詩表》:“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 宋 蘇轼 《補龍州文》之一:“請歌《相鼠》,以侑此爵。”
“相鼠”一詞源自《詩經·鄘風》中的同名詩篇,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學背景綜合理解:
出處與背景
《相鼠》是《詩經》中諷刺無禮行為的詩作,通過對比老鼠的生理特征,斥責人類喪失禮儀的丑态。詩中反複強調“人而無儀/止/禮”與“不死何為/俟/遄死”,表達對失德者的強烈批判。
關鍵詞釋義
詩中用老鼠作反襯:鼠類雖有皮毛齒體等生理特征,卻無道德屬性;而人類若失去禮儀,則連鼠類都不如。這種對比突顯道德批判的尖銳性。
現代偶見将“相鼠”作為成語,表示“兩者極其相似”(如、4),但此用法較罕見且與《詩經》原意無關,可能是現代語言演變中的衍生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差異。
提示:若需深入理解該詩,可參考《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叔孫豹賦《相鼠》諷刺慶封的典故。
相鼠(xiāng shǔ),是一個成語,意為互相針對對方卻不斷自我否定,類似于反目成仇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相(木+目+口)共10筆;鼠(鼠首+耳+火)共12筆。
來源:相鼠成語源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有兩隻老鼠互相為敵,而貓常常來捕食它們。曾有人勸它們,應該和解并合力對抗共同的敵人,但它們卻拒絕了這個建議。最終,被貓捕食,從而以這個故事形容自相矛盾的行為。
繁體:相鼠(相鼠)。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具體古代寫法。
例句:他們曾經是最好的朋友,但現在卻成了相鼠,互相指責對方的錯誤。
組詞:相互對抗、鼠目寸光。
近義詞:反目成仇、相互指責。
反義詞:團結一緻、和睦相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