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奠鴈的意思、奠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奠鴈的解释

亦作“ 奠雁 ”。1.古代婚礼,新郎到女家迎亲,献雁为贽礼,称“奠鴈”。《仪礼·士昏礼》:“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用鴈” 郑玄 注:“用鴈为贄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北周 庾信 《尉迟氏墓志铭》:“奠鴈迎门,濡苹入俎。” 唐 李端 《送黎兵曹往陕府结婚》诗:“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少不得问名纳綵,奠雁传书,贄入 过 家。”《清史稿·礼志八》:“壻既至,入门再拜。奠雁,出。”

(2).古代卿大夫相见,执雁为礼。《仪礼·聘礼》:“大夫奠鴈,再拜。上介受。” 郑玄 注:“不言卿,卿与大夫同执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奠鴈(diàn yàn)

本义解析

“奠鴈”指古代婚礼中男方向女方献雁的仪式。“奠”为进献、安置之意,“鴈”即“雁”,是古代“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中重要的聘礼之一。雁象征守信、忠贞与长幼有序,体现婚姻的庄重性。

古代礼仪中的核心作用

  1. 纳采环节:男方初次提亲时以雁为礼,表达求娶诚意(《仪礼·士昏礼》载:“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2. 亲迎环节:新郎迎亲时携雁至女方家,奠置于庭前,称“奠雁礼”,寓意夫妇信守不渝(《礼记·昏义》疏:“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文化内涵与象征

权威文献佐证


来源说明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仪礼·士昏礼》(中华书局点校本)
  3. 《礼记·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4.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中华书局)
  5.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奠鴈”(diànyàn)是古代中国婚礼中的一种重要礼仪,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奠鴈”指新郎在迎亲时向女方献雁作为贽礼(见面礼),象征婚姻的庄重与承诺。该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在后续朝代延续。

二、仪式来源与流程

  1. 文献记载
    据《仪礼·士昏礼》描述,新郎到达女方家后,需面向北献雁,并行稽首礼,表达对婚姻的重视。
  2. 操作细节
    仪式中,新郎需按照特定方位站立(如“西面”“北面”),通过献雁完成礼节交接,体现周代礼仪的严谨性。

三、文化象征

四、演变与文学引用

五、其他说明

总结来看,“奠鴈”既是古代婚礼的核心环节,也是中国礼制文化中自然崇拜与伦理观念的融合体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仪礼》及唐代相关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白鶂暴风疾雨北方方言背风港弼承才高行厚操作系统阐抉大有径庭点子读社防制锋犯冯云山辅材腐殠浮家泛宅革职留任攻致狗咬狗冠緌寒惧奸锋检幅较猎脚头妻解析几何惊心动魄旌忠谨朴窘逐客梦来劲里椁六局留剩炉火纯青罗掘罗之一目毛司矛子冥参攀指迁善去恶敲边鼓碏碏取经盛世新声盛言殊邻踏鸣踏张退艄土疆脱剥杂剧畏友午校香乾相杖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