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奠鴈的意思、奠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奠鴈的解释

亦作“ 奠雁 ”。1.古代婚礼,新郎到女家迎亲,献雁为贽礼,称“奠鴈”。《仪礼·士昏礼》:“主人升,西面;宾升,北面,奠鴈,再拜稽首。”《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用鴈” 郑玄 注:“用鴈为贄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北周 庾信 《尉迟氏墓志铭》:“奠鴈迎门,濡苹入俎。” 唐 李端 《送黎兵曹往陕府结婚》诗:“奠雁逢良日,行媒及仲春。”《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少不得问名纳綵,奠雁传书,贄入 过 家。”《清史稿·礼志八》:“壻既至,入门再拜。奠雁,出。”

(2).古代卿大夫相见,执雁为礼。《仪礼·聘礼》:“大夫奠鴈,再拜。上介受。” 郑玄 注:“不言卿,卿与大夫同执鴈。”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奠鴈”(diànyàn)是古代中国婚礼中的一种重要礼仪,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奠鴈”指新郎在迎亲时向女方献雁作为贽礼(见面礼),象征婚姻的庄重与承诺。该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在后续朝代延续。

二、仪式来源与流程

  1. 文献记载
    据《仪礼·士昏礼》描述,新郎到达女方家后,需面向北献雁,并行稽首礼,表达对婚姻的重视。
  2. 操作细节
    仪式中,新郎需按照特定方位站立(如“西面”“北面”),通过献雁完成礼节交接,体现周代礼仪的严谨性。

三、文化象征

四、演变与文学引用

五、其他说明

总结来看,“奠鴈”既是古代婚礼的核心环节,也是中国礼制文化中自然崇拜与伦理观念的融合体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仪礼》及唐代相关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奠鴈(diàn yàn)这个词意思是“安置鸿雁”。它由两个部首组成, 分别是“奠”和“鴈”。其中,“奠”部的意思是“准备、安置”,而“鴈”部表示“鸟类名字,在此指雁”。根据笔画顺序来看, “奠”部有8个笔画,而“鴈”部则有8个笔画。 《奠鴈》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中。相传,秦始皇死后,他的灵魂化身为鸿雁,周游四方,寻找仙境。人们为了纪念秦始皇,便用“奠鴈”这个词来形容将鸿雁安置好,以示对秦始皇的敬仰和怀念。 在繁体字中,奠鴈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有一些细微的书写差异。例如,繁体字的“奠”部在上方会多加上一点,而“鴈”部的构造也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奠鴈的“奠”部在右边会加上一个“人”字旁,以表示“人安置鸟”的意思。而“鴈”部则与现代写法相同。 例句: 1. 他们用心奠鴈,以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2. 为了纪念先祖,我们定期奠鴈,并祈求他们的保佑。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 1. 奠定:用于表示巩固、稳定的意思。 2. 鴈行:指雁群在空中飞行的样子。 3. 雁落平湖:形容人或事物离去的情景。 近义词:无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