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owly and methodically] 緩慢而有條理。比喻從容不迫
謂慢吞吞地不着急。《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爺親自在這裡傳你家兒子説話,怎的慢條斯理!”《兒女英雄傳》第四回:“無奈自己説話,向來是低聲靜氣,慢條斯理的慣了。” 王汶石 《風雪之夜》:“他那慢條斯理的樣子,和款款淺笑的神态,簡直像個老誠敦厚的姑娘。”亦作“ 慢條絲禮 ”、“ 慢條廝禮 ”、“ 慢條斯禮 ”、“ 慢騰斯禮 ”。《金6*瓶6*梅詞話》第十一回:“你問他,我去時還在廚房裡雌着,等他慢條絲禮兒纔和麵兒。”《金6*瓶6*梅詞話》第十二回:“那 春梅 隻顧不進房來,叫了半日,才慢條廝禮,推開房門進來。”《金6*瓶6*梅詞話》第三十回:“一個風火事,還像尋常慢條斯禮兒的。”《老殘遊記》第十三回:“既是明天一黑早要復命的,怎麼還這們慢騰斯禮的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慢條斯理漢語 快速查詢。
“慢條斯理”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金聖歎批注中用“慢條斯理”描述紅娘從張生處返回閨房時的從容姿态。部分資料提到與明代畫家王冕的故事相關,但主流文獻以《西廂記》為典源。
適用于描述性格溫和、注重細節的行為,如處理複雜工作時“慢條斯理地分析問題”,或教學中“老師慢條斯理地講解知識點”。需注意語境,避免誤認為消極拖延。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西廂記》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慢條斯理》是指行事緩慢、沉着、從容不迫的意思。這個詞語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慢(màn)、條(tiáo)、斯(sī)、理(lǐ)。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慢:由扌(手)和殳(戈)組成,共8畫。
- 條:由木(mù)和夷(yí)組成,共7畫。
- 斯:由文(wén)和鬥(dǒu)組成,共8畫。
- 理:由王(wáng)和玉(yù)組成,共11畫。
來源:
《慢條斯理》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形容人們行事态度從容、不急躁。它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對待事務時的有條不紊、準确無誤的态度和舉止。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并擴展到其他方面的含義。
繁體字:
《慢條斯理》的繁體字寫法為「慢條斯理」。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慢字的寫法是「悗」,條字的寫法是「鰷」,斯字的寫法是「斯」,理字的寫法是「釐」。
例句:
1. 他對待工作總是慢條斯理,從不操之過急。
2. 這家餐廳的服務員慢條斯理地為每位客人倒水、送菜,讓人感到很舒服。
組詞:
- 急躁(jí zào)
- 倉促(cāng cù)
- 從容(cóng róng)
- 莫急躁(mò jí zào)
近義詞:
- 沉着(chén zhuó)
- 嚴謹(yán jǐn)
- 穩健(wěn jiàn)
- 淡定(dàn dìng)
反義詞:
- 急躁(jí zào)
- 草率(cǎo shuài)
- 匆忙(cōng máng)
- 倉促(cāng c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