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鬥米道的意思、五鬥米道的詳細解釋
五鬥米道的解釋
早期民間道教。 東漢 順帝 元年(公元142年) 張陵 在 四川 鶴鳴山 創立。傳說入道者須交五鬥米,因以為名。一說因崇拜五方星鬥及信奉《五鬥經》,故名。由于道徒尊 張陵 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 張陵 死後,傳子 衡 , 衡 死傳子 魯 。 張魯 雄踞 漢中 三十年,五鬥米道大行, 西晉 後開始分化。至 元 代,演變為正一道。《晉書·王羲之傳》:“ 王氏 世事 張氏 五鬥米道, 凝之 彌篤。”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史籍極斥五鬥米道,而今世真人實其裔孫。”參閱《三國志·魏志·張魯傳》。
詞語分解
- 五鬥的解釋 .見“ 五鬥米 ”。.即五星。《黃庭内景經·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鬥煥明是七元。” 梁丘子 注:“五鬥,五星;七元,北鬥也。”參見“ 五星 ”。
- 米道的解釋 即五鬥米道。 晉 常璩 《華陽國志·漢中志》:“ 漢 末, 沛國 張陵 學道於 蜀 鶴鳴山 ,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 陵 死,子 衡 傳其業; 衡 死,子 魯 傳其業…… 初平
網絡擴展解釋
“五鬥米道”是東漢時期形成的早期道教派别,由張陵(張道陵)創立。以下是關于該詞的核心解釋:
1.起源與名稱
- 創立時間與地點:東漢順帝年間(約公元126-144年),張陵在四川鶴鳴山(今成都大邑縣境内)創立。
- 得名原因:
- 主要說法:入道者需繳納五鬥米作為信物,故稱“五鬥米道”。
- 另一解釋:因崇拜五方星鬥及信奉《五鬥經》而得名(見部分文獻記載)。
2.核心教義與經典
- 信仰體系:尊老子為教主,奉《道德經》為經典,并融合《老子想爾注》作為注釋文本。
- 核心思想:主張“道”是宇宙本源,聚形為“太上老君”,強調符咒治病、忏悔思過等儀式。
3.組織與儀式
- 組織結構:設立“二十四治”(即24個教區),以陽平治、鹿堂治、鶴鳴治為中心管理信徒。
- 主要儀式:
- 靜室思過:信徒在靜室中忏悔過錯。
- 三官手書:書寫病人姓名及罪過,祈求天、地、水三官赦免。
- 符水治病:以符咒結合清水為醫療手段。
4.曆史演變
- 傳承與發展:張陵傳子張衡,再傳孫張魯。張魯在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使五鬥米道興盛一時。
- 後世影響:西晉後分化,元代與上清派等融合演變為“正一道”(即天師道),成為道教主流派系之一。
5.别稱與關聯
- 因尊張陵為“天師”,又稱“天師道”。
- 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中的“五鬥米”(指微薄俸祿)無直接關聯,需注意區分。
五鬥米道是道教早期重要派别,以入道繳納五鬥米、符咒儀式及政教合一為特點,奠定了後世道教發展的基礎。如需進一步細節,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五鬥米道的意思
《五鬥米道》是一個漢字詞,其意思是“五鬥米的道”。五鬥米,古代中國的一種計量單位,表示五鬥量的米。道在這裡指的是宗教信仰或者教派。因此,《五鬥米道》指的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宗教教派。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五鬥米道》的部首是米(米字旁),拆分後可以寫成:
- 五(部首:一):3劃
- 鬥(部首:鬥):4劃
- 米(部首:米):6劃
- 道(部首:辵):12劃
來源和繁體
《五鬥米道》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梁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君臣·五鬥米道》中,描述了一個官員推托貢獻五鬥米的故事。繁體字的寫法是「五鬥米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對應于今天的繁體字,所以《五鬥米道》在古時候的寫法是「五鬥米道」。
例句
1. 有人信奉五鬥米道,尋求心靈的甯靜。
2. 五鬥米道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宗教信仰。
組詞
五鬥米、鬥米、米道、道路
近義詞
道教、道門、道義
反義詞
佛教、*********、伊斯蘭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