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鬥米道的意思、五鬥米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鬥米道的解釋

早期民間道教。 東漢 順帝 元年(公元142年) 張陵 在 四川 鶴鳴山 創立。傳說入道者須交五鬥米,因以為名。一說因崇拜五方星鬥及信奉《五鬥經》,故名。由于道徒尊 張陵 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 張陵 死後,傳子 衡 , 衡 死傳子 魯 。 張魯 雄踞 漢中 三十年,五鬥米道大行, 西晉 後開始分化。至 元 代,演變為正一道。《晉書·王羲之傳》:“ 王氏 世事 張氏 五鬥米道, 凝之 彌篤。”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史籍極斥五鬥米道,而今世真人實其裔孫。”參閱《三國志·魏志·張魯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鬥米道是中國東漢末年形成的早期道教派别,由張道陵(張陵)于漢順帝時期在蜀地鶴鳴山創立。該教派因入道者需繳納五鬥米作為信物而得名,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是道教制度化的重要開端。

從教義體系看,五鬥米道融合了黃老思想、神仙方術及民間信仰,主張“奉道誡、積善行、煉丹藥、修長生”,其經典《老子想爾注》首次将《道德經》宗教化闡釋。宗教實踐包含符水治病、叩頭思過、章奏請禱等儀式,并建立“二十四治”的教區管理制度。

曆史發展層面,五鬥米道經張衡、張魯三代傳承,至張魯割據漢中時期形成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制定《月令戒》等科律,設立義舍、寬刑等措施。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魯降曹後,教團北遷,魏晉時期逐漸分化為不同道派,成為後世道教的主要源流之一。

據《後漢書·劉焉傳》記載,該教派在漢末擁有廣泛群衆基礎,其“春夏禁殺、禁酒”等教規體現了早期道教的社會倫理觀。南北朝時期經寇謙之、陸修靜改革後,演變為南、北天師道,對宋元道教流派産生深遠影響。

網絡擴展解釋

“五鬥米道”是東漢時期形成的早期道教派别,由張陵(張道陵)創立。以下是關于該詞的核心解釋:

1.起源與名稱

2.核心教義與經典

3.組織與儀式

4.曆史演變

5.别稱與關聯

五鬥米道是道教早期重要派别,以入道繳納五鬥米、符咒儀式及政教合一為特點,奠定了後世道教發展的基礎。如需進一步細節,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拔心草不諱之門不能自拔不祥人赤情船廠蹿跶的系點金石豆藤笃弼繁夥分當猦狸粉席阜盛垢氛官家館僚劃子胡闖回數忽雷駁或者迦羅沙曳進站乩仙開捐孔彰雷赴累計量置連乾料兵靈盤流言飛文蠡酌管窺馬生角面疙瘩娘兒們噴子撲殄騎鶴化啟戶青竿輕死重氣人籁日不我與塞滿三河三獄上知通泉草托拉斯無所需求兀兀陶陶項頸小鋼炮心煩意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