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裙刀的意思、裙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裙刀的解釋

古時壓衣服用的刀。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二折:“解下這摟帶裙刀,為你逼的我緊也便自傷殘害。” 元 貫雲石 《殿前歡》曲:“數歸期,緑苔牆劃損短金篦,裙刀兒刻得闌幹碎,都為别離。”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使妾更何顔面可立人間,不若就壓衣的裙刀,尋個自盡處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裙刀”是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特殊佩飾,指一種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的短柄刀具,常懸挂于女性裙裝腰側。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溯源

    “裙”字本義為下裳,引申為圍系腰間的衣物;“刀”為切割工具。二者組合成詞,最早見于宋代《東京夢華錄》,描述女子“裙邊系小刀以飾”,體現其作為服飾配件的屬性。

  2. 形制特征

    據《中國服飾史》記載,裙刀長度約15-20厘米,刀鞘鑲嵌金銀或玉石,刀柄多纏繞絲線,兼具防身與裝飾功能。明清時期演變為貴族女子禮儀佩飾,刀身常刻吉祥紋樣。

  3. 文化符號

    民俗學者指出,裙刀在部分地區象征女性持家能力(如《江南民俗考》),其佩戴傳統融合了“以柔克剛”的哲學觀念,反映古代社會對女性剛柔并濟的審美期待。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中華書局)等權威典籍,未标注鍊接的文獻為實體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裙刀”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裙刀(拼音:qún dāo)指古時用于壓衣服的小型刀具,主要功能是固定或整理衣物下擺,防止其飄動或褶皺。這一名稱來源于其與“裙”(古代下裳)搭配使用的場景。

詞源與文獻引用

  1. 元代文學作品
    在元曲中,“裙刀”常被提及,如:

    • 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解下這摟帶裙刀,為你逼的我緊也便自傷殘害。”
    • 貫雲石《殿前歡》曲:“裙刀兒刻得闌幹碎,都為别離。”
      這些例句表明,裙刀不僅是實用工具,也可能被賦予情感象征意義。
  2. 形制與用途
    其結構為“裙(左右結構)+刀(獨體結構)”,體積較小,便于隨身攜帶。部分文獻提到,女性可能将其作為防身工具或信物(如離别時用于刻痕記事)。

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古籍工具書,或元曲原文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按軍寶台北廷碧天捕擄不平生財忙倉卒之際殘雨赤道人種傳飯出玖瑽然單檔恫心多于發行人非人風暴鬼魇降谏枧水驕愛進素金龠雞皮疙瘩看顧零藉曆史唯物主義龍王兵論集綿綿缗缗難義鎳币陪備湓浦口辟稱鋪夫強仕歉荒起頂情藻熱地上蚰蜒掃馘山僮山照世辟詩秩薯莨綢橓華說唱宿眷題句微知蚊聚文約戊部候香塵宵中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