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牓額的意思、牓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牓額的解釋

即匾額。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三:“今印文、牓額有‘之’字者,其來久矣。” 宋 郭彖 《睽車志》卷四:“至絶頂,有梵宮焉,彩碧輪奂,金書牓額,字不可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牓額(bǎng é)是漢語書面詞彙,現多規範寫為"榜額",指懸挂于建築門楣或廳堂上方的題字橫匾。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物質形态 特指長方形木質或石質匾牌,常見尺寸為長六尺、寬二尺(約2米×0.6米)。傳統工藝要求邊框雕飾雲紋、回紋等吉祥圖案,主體采用金漆、墨書或陰刻技法呈現文字。

二、社會功能 作為古代建築等級制度的物化載體,《漢語大詞典》載其具有"昭示權屬"與"彰明禮制"雙重屬性。明清時期禮部規定:皇家建築用九龍匾,官員宅邸按品級使用素面、描金或琉璃匾。

三、文化價值 據《辭源》考釋,現存最早的榜額實物可追溯至東漢永平年間的白馬寺匾額。其文字内容多出自名家手筆,兼具書法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如故宮"正大光明"匾即承載着清代秘密建儲制度的曆史記憶。

當代語言應用中,該詞常見于古建築研究、書法鑒賞及文物保護領域。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應用規範詞典》建議在非專業文本中使用"匾額"作為替代詞。

網絡擴展解釋

“牓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牓額即匾額,指懸挂于建築物門楣、廳堂或亭台等處的題字橫牌,通常用于标明名稱、表彰功績或裝飾用途。例如宋代文獻《嬾真子》提到“牓額有‘之’字者”,《睽車志》中描述寺廟“金書牓額”,均指此類匾額。

  2. 字源解析

    • 牓:同“榜”,意為木牌、告示,古代多指書寫文字的木闆。
    • 額:本義為額頭,引申為牌匾或規定的數量(如名額)。組合後,“牓額”特指題字的匾牌。
  3. 文獻用例
    宋代文獻中常見該詞,如馬永卿《嬾真子》記載印文與牓額的書寫規範,郭彖《睽車志》描述寺廟匾額“字不可識”,均體現其作為标識或裝飾的功能。

  4. 相關延伸
    類似詞彙如“勑額”(皇帝賜匾),但“牓額”更側重普通匾額,不特指禦賜。

  5.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牓”作為“榜”的異體字已較少使用,通常直接寫作“榜額”或“匾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匾額形制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嬾真子》《睽車志》等宋代筆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黯澹八境襃禅被風并行不悖觇國塵下仇害從賦到不得頂風獨院兒煩惋福壤幹績擱煞果谲過眚寒室隳敝火生蓮忽騰騰解空人井架精湛金靈馬均齊慷喟寬豁虧奪濫充犁牛淋露臨使樓兒落榜路演茅菅母錢幕遊偏恣破産榮味戎役入征賞帖山腋勝屠壽日衰麤戍海絲微酸削同規僞人僞書污毀蕪沒小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