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讕的意思、抵讕的詳細解釋
抵讕的解釋
抵拒隱諱;抵賴。《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 顔師古 注:“抵,距也。讕,誣諱也。”《史記·孝文本紀》“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 司馬貞 索隱引 三國 吳 韋昭 曰:“謾,相抵讕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説文》:‘讕,抵讕也。’今謂自食前言,自隱前事為抵讕。” 陶成章 《浙案紀略·馬宗漢傳》:“ 宗漢 去,半路為虜所得,繫獄五十日,窮問黨與,考掠楚毒。 宗漢 佯為遜言抵讕,卒不得一人名。”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讕的解釋 讕 (讕) á 抵賴,誣陷:讕言(誣賴的話,沒有根據的話,如“無恥讕讕”)。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抵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抵讕(dǐ lán)指抵拒隱諱或抵賴,即拒不承認事實或逃避責任的行為。
二、出處與引證
-
古代文獻:
出自《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的記載:“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
唐代顔師古注釋:“抵,距也;讕,誣諱也。”(“距”通“拒”,意為抗拒;“誣諱”指用謊言掩飾)。
-
傳統用法:
多用于描述面對指控時拒不認錯的态度,常見于古代司法或史書記載。
三、用法解析
- 語義側重:強調通過隱晦、狡辯的方式否認事實,而非直接反駁。
- 現代延伸:現代漢語中可泛指各種推诿抵賴的行為,但屬于較為書面化的表達,口語中較少使用。
四、相關成語與詞彙
- 乘險抵巇:指利用危險或漏洞行事(含貶義)。
- 以玉抵烏:比喻用貴重物品抵償普通事物,引申為價值不對等。
(以上成語均含“抵”字,但語義與“抵讕”無直接關聯)。
五、使用建議
若需更詳細的古代用例或權威考據,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來源見)。如需現代語境下的近義詞,可選擇“狡辯”“推诿”等更常用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讕(dǐ luán)一詞的意思
抵讕(dǐ luá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對抗錯誤的言論或觀點,進行辯駁和反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抵讕一詞的部首是扌(手部),筆畫數為12畫。
來源和繁體
抵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莊子》一書中的《德充符》篇,意為抵制和辯駁謬誤的言論。抵讕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為抵譭。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抵讕的寫法為「抵譭」,譭字由言和每兩個産生的誰組成,表示對錯誤言論進行辯駁。
例句
1. 他對那些錯誤的說法進行了有力的抵讕。
2. 我會站出來抵讕任何誤導他人的觀點。
組詞
抵讕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1. 抵讕能力:指抵制和反駁錯誤觀點的能力。
2. 抵讕專家:指在反駁錯誤觀點方面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
近義詞
抵讕的近義詞包括反駁、批駁、駁斥等,指的都是對錯誤觀點進行辯駁和抵制。
反義詞
抵讕的反義詞是接受、認同,指的是接受和認同某個觀點或言論,而不進行反駁或抵制。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我可以繼續為你提供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