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抵讕的意思、抵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抵讕的解釋

抵拒隱諱;抵賴。《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 顔師古 注:“抵,距也。讕,誣諱也。”《史記·孝文本紀》“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 司馬貞 索隱引 三國 吳 韋昭 曰:“謾,相抵讕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説文》:‘讕,抵讕也。’今謂自食前言,自隱前事為抵讕。” 陶成章 《浙案紀略·馬宗漢傳》:“ 宗漢 去,半路為虜所得,繫獄五十日,窮問黨與,考掠楚毒。 宗漢 佯為遜言抵讕,卒不得一人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抵讕”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獻中仍有迹可循。其核心含義為“以言辭對抗、狡辯”,多用于描述面對指責或質問時拒不承認的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1. 釋義與構成

    “抵”本義為“抗拒、抵擋”,如《漢書》中“抵罪”即指承擔罪責;“讕”指“誣言、抵賴”,《說文解字》釋為“诋讕,抵諱也”。兩字連用構成并列式複合詞,強調用言語推脫責任或否認事實。

  2.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此處指劉揖面對罪責時狡辯,态度傲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引此例,說明其用法與“抵賴”相近。

  3. 古今用法差異

    現代漢語中,“抵讕”多被“抵賴”替代,但在法律、曆史文獻中仍保留原義。例如《唐律疏議》規定“諸犯罪事發而抵讕者,加本罪一等”,凸顯其作為法律術語的嚴肅性。

  4. 例句與語境

    • 古文例:“事已敗露,猶抵讕不休,可謂頑矣。”(《清實錄·高宗實錄》)
    • 現代例:“面對證據,他仍試圖抵讕,拒不認罪。”(參考《古代漢語詞典》釋義)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抵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抵讕(dǐ lán)指抵拒隱諱或抵賴,即拒不承認事實或逃避責任的行為。


二、出處與引證

  1. 古代文獻:
    出自《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的記載:“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
    唐代顔師古注釋:“抵,距也;讕,誣諱也。”(“距”通“拒”,意為抗拒;“誣諱”指用謊言掩飾)。

  2. 傳統用法:
    多用于描述面對指控時拒不認錯的态度,常見于古代司法或史書記載。


三、用法解析


四、相關成語與詞彙


五、使用建議

若需更詳細的古代用例或權威考據,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來源見)。如需現代語境下的近義詞,可選擇“狡辯”“推诿”等更常用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埃塞俄比亞北風行北遊别息肸蠁赤霄充吏傳考處之怡然單費稻秧動嘴杜口絶言費心勞力分龍兵福慧撫綏幹道廣城龜屋孤舉酣豔圜府黃鼠狼歡鬧花選華整佳搆腳夫解謎脊皮酒風眷委軍門拘押所科威特磊磊落落利筭龍濤銘心镂骨派出所切愕棄家蕩産輕財仗義三翻四複桑新婦上刀山山田殺着時患稅錢樹教順遞述宣胎字庭問猬列問世無辭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