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拒隐讳;抵赖。《汉书·梁怀王刘揖传》:“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 颜师古 注:“抵,距也。谰,诬讳也。”《史记·孝文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吴 韦昭 曰:“谩,相抵谰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説文》:‘谰,抵谰也。’今谓自食前言,自隐前事为抵谰。” 陶成章 《浙案纪略·马宗汉传》:“ 宗汉 去,半路为虏所得,繫狱五十日,穷问党与,考掠楚毒。 宗汉 佯为逊言抵谰,卒不得一人名。”
“抵谰”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献中仍有迹可循。其核心含义为“以言辞对抗、狡辩”,多用于描述面对指责或质问时拒不承认的行为。以下是具体解析:
释义与构成
“抵”本义为“抗拒、抵挡”,如《汉书》中“抵罪”即指承担罪责;“谰”指“诬言、抵赖”,《说文解字》释为“诋谰,抵讳也”。两字连用构成并列式复合词,强调用言语推脱责任或否认事实。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梁怀王刘揖传》:“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此处指刘揖面对罪责时狡辩,态度傲慢。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引此例,说明其用法与“抵赖”相近。
古今用法差异
现代汉语中,“抵谰”多被“抵赖”替代,但在法律、历史文献中仍保留原义。例如《唐律疏议》规定“诸犯罪事发而抵谰者,加本罪一等”,凸显其作为法律术语的严肃性。
例句与语境
参考资料
“抵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说明:
抵谰(dǐ lán)指抵拒隐讳或抵赖,即拒不承认事实或逃避责任的行为。
古代文献:
出自《汉书·梁怀王刘揖传》的记载:“王阳病抵谰,置辞骄嫚。”
唐代颜师古注释:“抵,距也;谰,诬讳也。”(“距”通“拒”,意为抗拒;“诬讳”指用谎言掩饰)。
传统用法:
多用于描述面对指控时拒不认错的态度,常见于古代司法或史书记载。
若需更详细的古代用例或权威考据,可参考《汉书》原文及颜师古注疏(来源见)。如需现代语境下的近义词,可选择“狡辩”“推诿”等更常用的词汇。
矮人看戏邦门八品变急碧阑辟吏常涂巉屼插屏臭弹黜刺醇风呲打代数学基本定理盗边道宇睹当飞穣凤氅付排官历惯曾还潮汉印皓溔鹤算唿喇喇活观音剪灯新话绛采捷嶫经履进救寖露进蹑可早良禽择木裂裳劣弟灵捷耐寒凝贞攀今掉古潜溃秦筝气象万千七星草羣萃认影迷头松飈诵书胎肩擡盘天波纬説温帽无度五行四柱祥轮咸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