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靈或聖賢的圖像。 南朝 梁武帝 《舍事道法诏》:“啟瑞迹於天中,爍靈儀於像外。”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靈儀若在,列配如初。”《宋史·樂志十五》:“珍金鑄像靈儀睟,集福庇烝民。”
(2).死者的遺像。《太平廣記》卷三九四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裴用》:“因設靈儀,招魂以葬。”
(3).出殡時的儀仗。 唐 權德輿 《大行皇太後挽歌詞》之二:“配禮歸清廟,靈儀出直城。”
“靈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
神靈或聖賢的圖像
指供奉或紀念神明、聖賢的畫像或雕像,常見于宗教或祭祀場所。例如南朝梁武帝诏書中提到“爍靈儀於像外”,唐代王勃的碑文也記載“靈儀若在”。
死者的遺像
用于喪葬儀式中,表示對逝者的追思。如《太平廣記》記載“設靈儀,招魂以葬”。
出殡時的儀仗
指出殡隊伍中的禮儀陳設,如唐代權德輿詩中描述“靈儀出直城”。
部分資料(如)提到“靈儀”可形容人舉止靈活、儀态得體,但此用法較罕見,可能為引申或誤傳,建議以主流釋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古籍原文等權威來源。
靈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祭祀儀式中所用的道具、器具。
拆分部首和筆畫:靈 (火字旁 + 升字旁,共6畫) 儀 (人字旁 + 化字旁,共5畫)。
來源:靈儀這個詞的來源相傳與古代的祭祀儀式有關。在古代社會,人們為了祭祀神靈,會準備各種各樣的儀式和器具。靈儀即為祭祀儀式中用來表達敬意和寄托祈願的道具和器具。
繁體:靈儀。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中,靈儀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呈現出類似的形狀和結構。這些寫法多數是簡化後的字形。
例句:在傳統的祭祀儀式中,人們用靈儀表示對神靈的崇敬和敬意。
組詞:靈魂、神靈、祭祀、儀式。
近義詞:祭具、祭品。
反義詞:日常用品、日常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