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築城或築牆的用具。榦,夾闆兩旁支撐的木柱。《左傳·宣公十一年》:“令尹 蔿艾獵 城 沂 ,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財用,平闆榦……事三旬而成,不衍於素。” 晉 張華 《博物志·異聞》:“ 代城 始築,立闆榦,一旦亡,西南四五十闆於澤中自立。” 唐 柳宗元 《終南山祠堂碑序》:“乃徵土工、木工、石工,備器執用,來會祠下,斬闆榦,礱柱礎,陶瓴甓,築垣墉。” 清 錢謙益 《故叔父山東按察司副使春池府君行狀》:“公蒐軍實,繕闆榦,具舟車,偫糗糧。”
“闆榦”是古代用于築城或築牆的施工工具,具體指夾闆兩側起支撐作用的木柱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闆”指木闆或夾闆,“榦”意為支柱、主幹。兩者結合指古代建造城牆或牆體時,用于固定夾闆的垂直木柱,形成夯土牆體的框架結構。
功能與用途
在夯土築牆過程中,兩側用木闆(夾闆)圍成模具,中間填土夯實。此時,“榦”作為支撐木柱,确保夾闆穩固不傾倒,待牆體成型後再拆除。
曆史背景
這種工具常見于中國古代土木工程,尤其在城牆、堤壩等大型設施建造中廣泛應用,屬于傳統建築技術的重要部分。
由于當前僅有一個低權威性來源,建議進一步查閱《營造法式》《考工記》等古代建築文獻,或專業曆史研究資料以驗證細節。
《闆榦》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某種木制的長條狀物,一般用于建築工程或者制作家具等。它是一種主要用于構建或者加固框架的材料。
段落2:拆分部首和筆畫《闆榦》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材有關;它的筆畫數是10畫,即《闆榦》這個字需要用筆劃畫10次才能書寫完成。
段落3:來源和繁體字形式《闆榦》一詞來源于古時的漢語,也是漢字之一。在繁體字形式下,它的字形表現為「闆棍」。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區别。關于《闆榦》這個詞,它的古時漢字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而言,字形上會保持一緻。
段落5:例句以下是一些關于《闆榦》的例句:
1. 請把這根「闆榦」運到工地上。
2. 這張椅子的「闆榦」斷了,需要更換。
3. 我們需要訂購一些優質的「闆榦」用于家具制造。
段落6: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關于組詞,可以根據《闆榦》這個詞語的特點與其他字進行組合,如「木闆榦」或「建築闆榦」等。
近義詞可以是「木棍」、「木條」等詞語,它們在意義上與《闆榦》有共通之處。
反義詞可以是「軟木」、「紙闆」等詞語,它們與《闆榦》在材質或用途上有所區别。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