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抵拒的意思、抵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抵拒的解釋

抗拒;抵制。 前蜀 韋莊 《小将張彥射虎歌》:“鳴弦霹靂越幽阻,往往依林猶抵拒。”《朱子語類》卷六九:“‘閑邪’,莫是為防閑抵拒那外物,使不得侵近否?”《秦併六國平話》卷上:“恐被攻擊,孤城難以抵拒。” 梁啟超 《瓜分危言》第一章:“故相持不下,持均勢之策,相與暗中抵拒。”


觝拒:亦作“ 觝距 ”。抵觸抗拒。《詩·陳風·株林》“匪適 株林 、從 夏南 ” 漢 鄭玄 箋:“言我非之 株林 ,從 夏氏 子南 之母,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辭。”《急就篇》卷四“讒諛争語相觝觸” 唐 顔師古 注:“有争語者常相觝距而擊觸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抵拒”是由“抵”與“拒”組成的複合動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抗拒的語義特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将其定義為“抵抗并拒絕”,其中“抵”側重物理性對抗(如“抵擋”),而“拒”強調主觀意志的排斥(如“拒絕”)。該詞常見于法律文書與曆史文獻,例如《明史·刑法志》載“嚴刑峻法,不能抵拒奸邪”,突顯其對抗不法行為的語境適用性。

從語義演變角度觀察,《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該詞自宋代已見于公文,原指軍事防禦行為,後擴展至抽象層面的立場堅守,如梁啟超《變法通議》稱“守舊者抵拒維新,猶螳臂當車”。在當代語用中,其使用範疇涵蓋法律抗辯、文化沖突、道德抉擇等領域,常與“誘惑”“壓迫”等抽象名詞搭配,形成“抵拒+負面對象”的固定結構。

網絡擴展解釋

“抵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dǐ jù,其核心含義為抗拒、抵制,強調對外力或誘惑的抵抗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詳細釋義與用法

  1. 對抗性行為
    多用于描述抵禦外敵或抵抗不可抗拒的力量。例如:

    • 軍事場景:“恐被攻擊,孤城難以抵拒。”(出自《秦併六國平話》)
    • 抽象抵抗:“‘閑邪’,莫是為防閑抵拒那外物,使不得侵近否?”(出自《朱子語類》)
  2. 引申含義
    亦可表示對誘惑或困境的内心抗拒,如“抵抗不住誘惑”。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例句參考

  1. “鳴弦霹靂越幽阻,往往依林猶抵拒。”(前蜀·韋莊《小将張彥射虎歌》)
  2. “當你與伴侶意見不同時,應合作而非一味抵拒。”()

五、使用注意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或《朱子語類》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礁險灘白棠闆閘餅銀伯倫不知所終殘戾讒言佞語陳炯明持有初校疵謬辭退大被當位丹穴鳥道不相謀帝命地頭蛇對校鈍騃匪夷負困共存共榮共立恭敏古器函蓋包荒霍将軍講壇較訛交通樞紐噤閉經星金泉就吏霁霧髻雲口燥唇乾裡老龍競蠻來生作慢忘末俗七盤勸譬人匠日力商業資本沙壓詩詞示及食客石弦瞬盼托葷違阻卧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五男二女無所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