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塞要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闕口有城,跨山結局,謂之 高闕戍 。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塞道”是一個漢語詞語,根據讀音和語境的不同,有兩種主要解釋:
基本含義
指古代邊塞的交通要道,常用于描述軍事或地理上的重要通道。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中提到“高闕戍”時,稱其“常置重捍,以防塞道”,即強調該地作為邊塞防禦的關鍵路徑。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描述古代軍事布局的語境中,如“塞道險要”“駐守塞道”等。
基本含義
指道路被堵塞或交通擁堵的狀态,屬于現代漢語中的引申用法。例如“車輛擁塞道路”“交通塞道”等。
使用場景
常見于日常交流或新聞報道中,用于描述交通問題,如“高峰時段道路塞道嚴重”。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水經注》相關段落或現代交通術語解析。
塞道(sè dà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土”和“道”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拆分:
- “土”字是漢字的一個常用部首,表示與土地、土壤等有關的意義。
- “道”字是漢字的另一個常用部首,表示與道路、路程、道德等有關的意義。
筆畫:
- “土”字拆分為3個筆畫。
- “道”字拆分為12個筆畫。
來源:
- “塞道”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主要指代在山區或者隘口修建的道路,用以連接不同的地方。
-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和地理環境的限制,人們修建了許多“塞道”以便通行。這些道路通常十分險要,修建的過程也需要克服許多困難。因此,“塞道”一詞逐漸表示與困難、險阻、壅塞等有關的意義。
繁體:“塞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由于不同的朝代和文化環境,漢字的筆畫、部首、結構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塞道”一詞的基本意義和形狀并未改變,因此古時候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例句:
- 這個山區的塞道修建得非常困難。
- 他們乘坐着馬車穿過險要的塞道。
組詞:
- 塞車:指交通阻塞、車輛滞留等。
- 塞滿:指物品堆積而填滿。
- 塞外:指與中原相比較而言的邊遠地區。
近義詞:通道、山道、險道。
反義詞:暢通、順暢、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