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芥蒂 ”。亦作“蒂芥”。比喻因细故而耿耿于怀。《汉书·贾谊传》:“细故蔕芥,何足以疑。”《北齐书·文宣帝纪》:“情有蒂芥,必在诛戮,诸 元 宗室咸加屠勦。” 宋 苏辙 《七代论》:“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 江 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 老舍 《四世同堂》五六:“他绝不是幸灾乐祸,绝不是对 富善先生 个人有什么蒂芥。他纯粹是为了战争与国家的前途。”
蔕芥(dì ji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细小的梗塞物,常引申为郁积于心的嫌隙或不快。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
指植物果实与枝茎连接处的蒂(如花蒂、果蒂)和芥菜的种子。二者均极细小,但足以造成轻微梗阻感,故用以比喻细微却令人不适的障碍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例证:
《汉书·贾谊传》载“细故蔕芥,何足以疑”,以蔕芥喻无关紧要的微小嫌隙。
引申义
指积存于心的嫌怨或隔阂,强调因琐事而产生的情感郁结。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例证:
苏轼《与朱康叔书》云:“纵有蔕芥,亦复冰释”,形容嫌隙如冰消融。
构词与关联词
“蔕芥”为同义复合词:“蔕”通“蒂”,指花果与枝茎的连接部;“芥”指微小菜籽。二者均具“细小梗塞物”的意象。其异体形式“蒂芥”更常见,与“芥蒂”互为倒序词,意义相通。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文化意蕴
该词承载古人“以物喻情”的思维,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蔕芥”喻胸中块垒,体现汉语“借物抒怀”的修辞传统。
来源:《中国典故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用法辨析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昭明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
“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蔕芥。”
注:以蔕芥反衬胸怀浩渺,凸显夸张修辞。
《苏轼文集·卷五十三》
“往日嫌隙,坦然如蔕芥之去胸中。”
注:直指前嫌如梗塞物消散,喻心境豁达。
“蔕芥”以植物微物为喻体,凝练表达“细微心结”这一抽象情感,兼具形象性与哲理性,是汉语“微言大义”的典型体现。
“蔕芥”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ì jiè,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同“芥蒂”
指因细微小事而耿耿于怀,比喻心中存有嫌隙或不快。例如《汉书·贾谊传》中提到“细故蔕芥,何足以疑”,即用此意。
引申为“障碍”或“隔阂”
如《北齐书·文宣帝纪》中“情有蒂芥,必在诛戮”,形容情感上的嫌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需与“慸芥”(dì jiè,意为“荆棘”,见《说文解字》)和“蚬芥”(调味品)等形近词区分。
总结来看,“蔕芥”强调因细微之事产生的心理隔阂,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
百喙莫辩别韵碧绿池潭充销吹荡出溜麤弱答答道丈答塞多累风鸡腐化腹热肠荒抚抑管教贯金管子寒鹭旱殃横死贼后鞭荒怪不经花圈呼红喝绿火箸交通网加诸记挂惊俗积习难除隽永聚米为山泪出痛肠乐诗驴頽密装昵交佩觹偏忮谱儿前家儿栖窜乞夺清门全休山会神神气气说得着泗州塔宿雏挑转铜角头虱侻失帷殿畏敌如虎五塥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