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山勢盤旋。《古文苑·班固<終南山賦>》:“伊彼 終南 ,巋嶻嶙囷。” 章樵 注:“﹝嶙囷﹞,盤旋也。”
“嶙囷”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山勢的形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拼音:lín qūn
詞義:形容山勢盤旋、曲折蜿蜒的形态,多用于古代文獻中對自然景觀的描繪。
出處與注釋:
該詞出自東漢班固的《終南山賦》:“伊彼終南,巋嶻嶙囷。”宋代學者章樵在注釋中明确解釋為“盤旋也”()。這裡的“嶙囷”既表現了終南山的巍峨高峻(“巋嶻”),又強調了山體層疊回旋的走勢。
字形與結構: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典文學用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常見于詩詞、賦體等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中,可與其他形容山勢的詞彙(如“嵯峨”“逶迤”)互為補充。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或相關詞彙對比,建議查閱《古文苑》等古籍注本。
《嶙囷》是一古代漢字,讀音為“lín qūn”。該詞形容景物高聳隆起、密集繁多的樣子,多用來描述山嶽、森林等自然景觀。
《嶙囷》的部首是“山”和“口”,部首位置位于上部。根據漢字書寫規範,該字總共由16劃組成。
《嶙囷》一詞的源自《爾雅》,是一部古代漢語詞典,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字典之一。這個詞在《爾雅》中被解釋為“多(山)峙(岩)興也”。由于《爾雅》的出版時間早于西漢時期,因此《嶙囷》是比較古老的漢字之一。
在繁體字中,《嶙囷》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依然是由“山”和“口”兩個部首組成,讀音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嶙囷》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下部分由“山”和“甲”組成,相鄰部分的山則更加細節化。
1. 山峰嶙囷,雲霧缭繞,宛如仙境一般。
2. 這片森林裡,樹木嶙囷,生機勃勃。
3. 遠處的山脈嶙囷,給人一種壯麗而宏偉的感覺。
1. 嶙峋(lín xún)
2. 嶙峋起伏(lín xún qǐ fú)
3. 囷囿(qūn yòu)
4. 囷守(qūn shǒu)
1. 層巒疊嶂
2. 層巒聳峙
3. 山嶽嵯峨
1. 平坦
2. 平緩
3. 平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