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節的意思、砥節的詳細解釋
砥節的解釋
砥砺氣節。《晉書·阮種傳》:“賢臣之於主,進則忠國愛人,退則砥節潔志。”《舊唐書·韋安石傳》:“故為善者雖存不貴仕,而沒有餘名,此賢達所以砥節也。”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八:“懦夫每生,名不稱于沒世;烈士砥節,死有重于 泰山 。”《資治通鑒·漢成帝河平二年》:“﹝ 王尊 ﹞修身潔己,砥節首公。” 明 文徵明 《太傅文恪公傳》:“蓋公入朝至是三十年,砥節履方,不少骫骳。”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十四:“朝政肅,則刑餘為吏亦能砥節奉公;朝政弛,則士大夫亦多貪縱。”
詞語分解
- 砥的解釋 砥 ǐ 〔砥柱中流〕像砥柱山(在中國三門峽)那樣屹立在黃河激流中,喻中堅人物或力量所起的支柱作用。 細的磨刀石:砥石。砥砺。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節的解釋 節 (節) é 竹子或草木莖分枝長葉的部分:竹節。節外生枝。 物體的分段或兩段之間連接的部分:關節。兩節車廂。 段落,事項:節節(一段一段地,逐步)。節目。 中國曆法把一年分為二十四段,每段開始的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砥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磨煉氣節或操守,強調通過自我修養保持高尚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指“砥砺氣節”,即通過自我約束和磨煉來堅守道德準則或節操。
- 字義延伸:
- 砥:原指磨刀石(如《漢程字典》解釋),引申為“磨煉、修養”。
- 節:指氣節、操守,如忠誠、正直等品質。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晉書·阮種傳》:“賢臣之於主,進則忠國愛人,退則砥節潔志。”
- 明代文徵明《太傅文恪公傳》中也有“砥節履方”的描述,強調行為正直。
- 語境應用:
- 多用于形容士大夫、賢臣等群體堅守道德準則的行為,如“烈士砥節,死有重于泰山”(宋代《獨醒雜志》)。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砺節、修身、持節。
- 反義詞:失節、喪志、堕落。
四、例句參考
- 古代用例:
- “朝政肅,則刑餘為吏亦能砥節奉公。”(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
- 現代用法:
- 可用于描述堅守原則的人,如:“他一生清廉,砥節自守。”
五、文化内涵
“砥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視,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強調通過自我磨煉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該詞常用于褒揚品行高潔的人物,具有積極的價值觀導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晉書》《獨醒雜志》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砥節:這個詞的意思是堅定不移的品質,比喻一個人的意志和決心堅定不移,不容易動搖。砥節是指磨削石器時所使用的磨砂石或砂紙,因此也含有銳利和堅固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砥的拆分部首是石,砺的拆分部首也是石。砥的筆畫為5,砺的筆畫為8。
來源:砥節這個詞最早是出自《莊子·外篇·齊物論》一篇文章,用來形容人的品質。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用和傳承。
繁體:砥節的繁體寫法是礪節。
古時候漢字寫法:砥和節這兩個字的古時候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他的砥節堅定,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輕易放棄。
組詞:砥砺前行、銳氣十足、堅韌不拔。
近義詞:堅定、毅力、決心。
反義詞:猶豫、優柔寡斷。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