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砥節的意思、砥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砥節的解釋

砥砺氣節。《晉書·阮種傳》:“賢臣之於主,進則忠國愛人,退則砥節潔志。”《舊唐書·韋安石傳》:“故為善者雖存不貴仕,而沒有餘名,此賢達所以砥節也。”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八:“懦夫每生,名不稱于沒世;烈士砥節,死有重于 泰山 。”《資治通鑒·漢成帝河平二年》:“﹝ 王尊 ﹞修身潔己,砥節首公。” 明 文徵明 《太傅文恪公傳》:“蓋公入朝至是三十年,砥節履方,不少骫骳。”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卷十四:“朝政肅,則刑餘為吏亦能砥節奉公;朝政弛,則士大夫亦多貪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砥節是漢語中具有文化積澱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自我約束與持續修煉來培養高尚品格。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1. 語素解析
  1. 語義發展 《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強調其曆史語境:先秦典籍中已有"砥節砺行"的表述,如《荀子·性惡》"砥砺百姓"的教化理念。至漢代《後漢書·馮衍傳》"砥節修德"的用例,已形成完整的行為規範概念。

  2.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通過嚴格自我要求來培養高尚品質",常見于描述人物品格的語境,如"砥節奉公""砥節守正"等四字格短語。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褒揚堅貞不屈的精神氣節,例如茅盾文學獎作品《主角》中"戲班砥節四十載"的人物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

“砥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磨煉氣節或操守,強調通過自我修養保持高尚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二、出處與用法

  1. 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晉書·阮種傳》:“賢臣之於主,進則忠國愛人,退則砥節潔志。”
    • 明代文徵明《太傅文恪公傳》中也有“砥節履方”的描述,強調行為正直。
  2. 語境應用:
    • 多用于形容士大夫、賢臣等群體堅守道德準則的行為,如“烈士砥節,死有重于泰山”(宋代《獨醒雜志》)。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例句參考

  1. 古代用例:
    • “朝政肅,則刑餘為吏亦能砥節奉公。”(清代趙翼《廿二史劄記》)
  2. 現代用法:
    • 可用于描述堅守原則的人,如:“他一生清廉,砥節自守。”

五、文化内涵

“砥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視,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強調通過自我磨煉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該詞常用于褒揚品行高潔的人物,具有積極的價值觀導向。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擴展用例,可參考《晉書》《獨醒雜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拜倒八角茴香本傳本管标新立異膘壯筆箭萴子扠腰楚江萍鹑兔齱齵嗒嗒煩訴富士山負舟敢為敢做高山大川高田寡拉毂陽含垢匿瑕嘿喻合莫衡泌宏博蘹香會商架海金梁髻叢鲸波怒浪倦響宼糧盠頂轹釜六論龍圓腼觍冥冥墨仙凝笑賠鈔片面青霞讓話瑟弄琴調沈烈收單樞輔水式述命塌車通壯妥便危途文園無胫而行怃然想要小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