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含垢藏瑕 ”。包容污垢,隱匿缺失。形容寬宏大度。語本《左傳·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世說新語·德行》“未嘗見其喜愠之色” 劉孝标 注引《嵇康别傳》:“ 康 性含垢藏瑕,愛惡不争於懷,喜怒不寄於顔。”《舊唐書·田弘正傳》:“官封代襲,刑賞自專,國家含垢匿瑕,垂六十載。” 宋 蘇轼 《趙康靖公神道碑》:“卿相大臣,號多長者。記人之功,忘人之過,含垢匿瑕,犯而不校。”
“含垢匿瑕”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án gòu nì xiá,其核心含義是包容他人的缺點或污點,隱匿不完美的部分,形容人寬宏大度、氣量恢弘。以下是詳細解析:
來源
出自《左傳·宣公十五年》的“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原指美玉隱藏瑕疵,君主包容臣民的過失,後引申為對他人缺點的寬容。
字面釋義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定語或狀語,用于描述人的氣度或處世态度。
例句:
近義詞
該成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德報怨”“厚德載物”的價值觀,強調在人際交往或治國理政中,以包容化解矛盾,注重長遠和諧。
需注意與“匿瑕含垢”的細微差異:後者更側重“為長遠利益隱忍”(如《左傳》原意),而“含垢匿瑕”更強調氣度本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舊唐書》等典籍,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含垢匿瑕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隱匿缺陷和瑕疵。其中,含垢指隱藏的污垢,匿瑕指遮掩的瑕疵。整個詞語表示掩蓋和掩飾缺點或問題。
含垢匿瑕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口”、“土”、“匸”、“王”四個部首,并且共計18個筆畫。
含垢匿瑕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荀子·勸學篇》。繁體字的寫法為「含垢匿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含垢匿瑕的字形略有不同。具體而言,瑕字的古代寫法中心部分是由“石”組成,即「瑕」字為「⺮」+「頁」。
以下是一些含垢匿瑕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例子:
1. 他善于思考,并且善于含垢匿瑕。
2. 領導明白團隊有缺點,但始終選擇含垢匿瑕。
3. 這個公司會盡力隱藏缺陷和瑕疵,他們擅長含垢匿瑕。
組詞:含糊其辭、掩蓋真相、掩耳盜鈴
近義詞:掩蓋不足、掩飾缺陷、美化問題
反義詞:坦露缺點、公開瑕疵、承認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