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节的意思、砥节的详细解释
砥节的解释
砥砺气节。《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旧唐书·韦安石传》:“故为善者虽存不贵仕,而没有餘名,此贤达所以砥节也。”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八:“懦夫每生,名不称于没世;烈士砥节,死有重于 泰山 。”《资治通鉴·汉成帝河平二年》:“﹝ 王尊 ﹞修身洁己,砥节首公。” 明 文徵明 《太傅文恪公传》:“盖公入朝至是三十年,砥节履方,不少骫骳。”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十四:“朝政肃,则刑餘为吏亦能砥节奉公;朝政弛,则士大夫亦多贪纵。”
词语分解
- 砥的解释 砥 ǐ 〔砥柱中流〕像砥柱山(在中国三门峡)那样屹立在黄河激流中,喻中坚人物或力量所起的支柱作用。 细的磨刀石:砥石。砥砺。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砥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磨炼气节或操守,强调通过自我修养保持高尚的品格。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基本释义:指“砥砺气节”,即通过自我约束和磨炼来坚守道德准则或节操。
- 字义延伸:
- 砥:原指磨刀石(如《汉程字典》解释),引申为“磨炼、修养”。
- 节:指气节、操守,如忠诚、正直等品质。
二、出处与用法
- 文献记载:
- 最早见于《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
- 明代文徵明《太傅文恪公传》中也有“砥节履方”的描述,强调行为正直。
- 语境应用:
- 多用于形容士大夫、贤臣等群体坚守道德准则的行为,如“烈士砥节,死有重于泰山”(宋代《独醒杂志》)。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砺节、修身、持节。
- 反义词:失节、丧志、堕落。
四、例句参考
- 古代用例:
- “朝政肃,则刑餘为吏亦能砥节奉公。”(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
- 现代用法:
- 可用于描述坚守原则的人,如:“他一生清廉,砥节自守。”
五、文化内涵
“砥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尤其在儒家思想中,强调通过自我磨炼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该词常用于褒扬品行高洁的人物,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导向。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原文或扩展用例,可参考《晋书》《独醒杂志》等古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砥节:这个词的意思是坚定不移的品质,比喻一个人的意志和决心坚定不移,不容易动摇。砥节是指磨削石器时所使用的磨砂石或砂纸,因此也含有锐利和坚固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砥的拆分部首是石,砺的拆分部首也是石。砥的笔画为5,砺的笔画为8。
来源:砥节这个词最早是出自《庄子·外篇·齐物论》一篇文章,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后来逐渐被人们引用和传承。
繁体:砥节的繁体写法是礪節。
古时候汉字写法:砥和节这两个字的古时候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变化。
例句:他的砥节坚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
组词:砥砺前行、锐气十足、坚韧不拔。
近义词:坚定、毅力、决心。
反义词:犹豫、优柔寡断。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