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因過秤而出現的損耗。《解放日報》1944.9.5:“脫秤的原因也是很多的。”《人民日報》1948.2.18:“不少村倉庫幹部是地主富農份子,掌管了收發糧食的權利,從中搗鬼,假報脫秤。”
“脫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指在稱量物品時因自然損耗或人為因素導緻的重量減少。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行業場景,例如糧食管理、物資運輸等。
個别網絡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解釋為成語,表示“才能超群出衆”。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發音相近的成語(如“脫穎而出”)混淆,建議以第一種解釋為主。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解放日報》《人民日報》相關報道。
《脫秤》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脫”字的部首是肉,筆畫數為8;“秤”字的部首是禾,筆畫數為10。它是由“脫”和“秤”兩個字組成的複合詞。
“脫秤”這個詞來源于民間故事。過去在一些古代市場上,商販們用秤來衡量商品的重量,以确保買賣公平。如果商品的重量超過了所标示的重量,就被稱為“脫秤”。這個詞逐漸被引申為指一種行為或行動超出預期或标準,例如欺騙、作弊、不誠實等。
在繁體字中,“脫秤”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時,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脫”字為例,“脫”的古代寫法為“㠯”,由3個橫畫組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為了賺更多的錢,不擇手段,經常脫秤。
與“脫秤”相關的詞語有:脫軌、脫節、失重等。
與“脫秤”的意思相反的詞語是“拴秤”,意為嚴格按照規定或标準衡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