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千裡之足的意思、千裡之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千裡之足的解釋

原指千裡馬。後也用以比喻英俊的人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千裡之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原指能日行千裡的良馬,後引申為比喻傑出的人才,尤其指具有非凡才能或潛力的人。這一比喻強調了人才如同千裡馬般珍貴,但需伯樂發掘才能展現價值。

  2. 出處與典故
    成語源自漢代韓嬰的《韓詩外傳》卷七:“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裡之足?”,意指若沒有伯樂,千裡馬也無法被識别。這層含義凸顯了識才者的重要性。

  3. 曆史用例
    《後漢書·延笃傳》中曾用此成語表達對人才未被重用的惋惜:“延叔堅有王佐之才,奈何屈千裡之足乎?”,進一步強化了其比喻意義。

  4.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千裡馬(直接指代才能出衆者)。
    • 反義詞:無能之輩(強調平庸無才)。
  5. 用法特點
    通常作賓語使用,如“屈千裡之足”,形容人才被埋沒。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及其需要被發掘的處境。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韓詩外傳》《後漢書》等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千裡之足》的意思

《千裡之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能走得很遠的腳步或身手。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能力、才華或者勤奮。它寓意着人們通過不斷努力,能夠達到遠大的目标,超越自己的極限。

《千裡之足》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千裡之足》這個成語包含了4個漢字,分别是“千”、“裡”、“之”和“足”。其中,“千”是部首,它由“十”和“千”組成,有3個筆畫;“裡”是部首,由“田”和“裡”組成,有7個筆畫;“之”是部首,由“一”和“勺”組成,有3個筆畫;“足”的部首是“足”本身,有7個筆畫。

《千裡之足》的來源和繁體字

《千裡之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和傳說。它出自于《左傳·襄公四年》:“子路往見子羔,謂之曰:‘千裡之位,行千裡路;千子之堂,毋宿兆乎?’子羔曰:‘吾嘗居。’”這個故事傳達了人們通過勤奮努力可以達到遠大目标的信念。

繁體字的寫法為“千裡之足”。在繁體字中,“足”的部首寫作“走”,有7個筆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成語“千裡之足”在字形上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足”的古代寫法為“足”,其中“足”的下方有一條橫線表示腳下所踏的地面。而在現代字體中,“足”的下方沒有橫線。

《千裡之足》的例句

1. 他通過千裡之足,成功完成了這次演講巡回活動。

2. 隻要有千裡之足,就能到達你夢想的彼岸。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千裡迢迢、步履維艱、步履不停

近義詞:千裡迢迢、行萬裡路、功夫深

反義詞:局限于一地、腳步維艱、不移之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