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觀德的意思、觀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觀德的解釋

觀察德行。《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史記·樂書》:“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張守節 正義:“結樂使人知上之事,故觀知其德也。”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山雲特起,八卦成形。鳳凰于飛,九州觀德。”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與為人後》:“為人子者之絶本生之斬衰……屏而黜之,使不得與於觀德之列,不亦可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觀德"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于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尤其是射箭等禮儀活動),來考察和評判其内在的道德品質與德行。它體現了古代中國将外在技藝與内在修養緊密聯繫的文化觀念。

  1. 核心釋義:

    • 觀: 觀察、觀看、考察。
    • 德: 道德、品行、德行。
    • 合義: 通過觀察(某人的行為、表現)來考察、衡量其内在的道德水準。這通常不是指日常行為的觀察,而是特指在特定的禮儀場合(如射禮)中,通過其表現是否符合禮儀規範、展現出的态度(如是否專注、恭敬、從容)來判斷其德行高低。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典故出處與背景:

    • "觀德"的概念與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尤其是"射禮"密切相關。《禮記·射義》中明确指出:"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後發...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以及"射者,男子之事也...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其容體比于禮,其節比于樂...此可以觀德行矣。" 這清晰地表明,射箭不僅是技藝的比拼,更是道德修養的體現,是觀察選拔人才德行的重要場合。來源:《禮記·射義》(《十三經注疏》本)。
  3. 用法與示例:

    • 該詞常用于描述在禮儀活動中考察德行的目的或功能。
    • 示例: "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大夫之射也,必先行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射者...此所以觀德行也。" (引自《禮記·射義》,強調射禮的核心目的在于"觀德行")。來源:《禮記·射義》(《十三經注疏》本)。
    • 示例: "射以觀德,不僅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現,更是對參與者心性、修養的全面檢驗。" (現代語境中對古義的闡釋)。來源:對傳統禮樂文化的普遍理解(基于《禮記》等經典)。

網絡擴展解釋

“觀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觀察德行”,強調通過言行舉止評價人的品德修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觀德”由“觀”(觀察)和“德”(品德)組成,指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态度來評判其道德水平。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尚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為通過宗廟制度可觀察德行,通過治理方式可考察政績。

二、經典文獻中的延伸

  1. 《史記》
    在《樂書》中提到“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說明禮樂教化能體現民衆的道德取向。
  2. 《周易》
    從哲學角度強調“觀”的重要性,認為觀察是認知世界的基礎能力,而“觀德”則與誠信、處世觀等價值觀緊密關聯。

三、應用場景

四、曆史用例

北周庾信在《賀新樂表》中以“九州觀德”贊頌禮樂對德行的彰顯,清代夏炘則通過“觀德之列”探讨倫理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

敗駕白玉蟬犇騰并殺呈示椿靈詞才徂魂搓挲鼎鬲地磚東巴教非次風門水口婦飾俯允告麻供官詩觀漁珪瑁果木化魂滉蕩家集箭擦皎澈精剛擊射激咽居士坑穽框定狂氣匡宋欄角流絢眊弱母筍排告磐礴蓬茅千金難買黔南怯聲怯氣切貼欺賴輕捷器仗囷庾取正軟障撒活舍經從權生木史編絲路填戶卧冬無不達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