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德行。《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史記·樂書》:“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廣樂以成其教,樂行而民鄉方,可以觀德矣。” 張守節 正義:“結樂使人知上之事,故觀知其德也。” 北周 庾信 《賀新樂表》:“山雲特起,八卦成形。鳳凰于飛,九州觀德。” 清 夏炘 《學禮管釋·釋與為人後》:“為人子者之絶本生之斬衰……屏而黜之,使不得與於觀德之列,不亦可乎?”
“觀德”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觀察德行”,強調通過言行舉止評價人的品德修養。以下是詳細解釋:
“觀德”由“觀”(觀察)和“德”(品德)組成,指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态度來評判其道德水平。這一概念最早見于《尚書·鹹有一德》:“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為通過宗廟制度可觀察德行,通過治理方式可考察政績。
北周庾信在《賀新樂表》中以“九州觀德”贊頌禮樂對德行的彰顯,清代夏炘則通過“觀德之列”探讨倫理規範。
觀德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包括“觀”和“德”。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兩個字的部首和筆畫。
“觀”的部首是見字旁,由“⺋”構成。它有6個筆畫,依次是橫、撇、豎、捺、撇、提。
“德”的部首是彳字旁,由“⺍”構成。它有9個筆畫,依次是點、豎、捺、撇、捺、撇、捺、捺、橫。
接着,我們來看一下“觀德”這個詞的來源。觀德一詞源于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尚書·洪範》:“觀于四民萌興,立我有德。”這裡的“觀德”意為觀察人民的品德。後來,觀德逐漸演變成觀察、檢察道德行為的意義。
此外,觀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觀德」,相比簡體字中的寫法多了一個「目」字旁,表示與視覺有關的意義。
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的“觀”字寫作“冠目”,意為冠蓋之上有目睛,引申為觀察、監視的意思。而“德”字寫作“彳捐心”,表示走路時心懷德行的含義。
最後,我們來看一些關于“觀德”的例句。
1. 觀德是一種優秀的品質,需要我們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和踐行。
2. 世界上有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以觀德為指南,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構成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觀察、觀察者、觀點、道德、德行、德行高尚
近義詞:審查、察看、審視
反義詞:視而不見、漠視、無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