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識的意思、覺識的詳細解釋
覺識的解釋
由一切感覺形成的知覺及思維活動。亦泛指知覺和意識。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上》:“近日禪學之弊,以覺識依通為悟明,以穿鑿機緣傳授為參學。” 嚴複 夏曾佑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涼血之類,覺識最微,尚未聞有部勒之法,故亦不知其雌雄相待之禮。”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凡其覺識之所及,不能閉目而禦之,掩耳而塞之。”
詞語分解
- 覺的解釋 覺 (覺) é 人或動物的器官受刺激後對事物的感受辨别:感覺。知覺。觸覺。視覺。覺察。 醒悟:覺悟。覺醒。“覺今是而昨非”。 覺 (覺) à 睡眠(從睡着到睡醒):午覺。睡了一大覺。 筆畫數:;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覺識”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基本釋義
- 拼音:jué shí
- 詞性結構:由“覺”(感知)和“識”(認知)組成的複合詞,強調感知與思維活動的結合。
- 核心定義:指通過感官形成的知覺及思維活動,泛指人的知覺和意識。例如明代胡應麟提到“覺識依通為悟明”,即通過感知和思維達到對事物的理解。
詞源與演變
-
古代文獻:
-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中批評禅學流弊時,将“覺識”與參學方法關聯,強調其作為認知基礎的作用。
- 近代嚴複、夏曾佑在《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中,用“覺識”描述低等動物的微弱感知能力,與人類的高級意識對比。
-
現代擴展:
- 在認知科學或哲學中,可延伸為“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或“綜合感知與邏輯的認知能力”。例如,提到覺識是“智慧的體現”,用于決策和問題處理。
應用場景
- 文學/哲學:探讨意識與存在的關系時,如康有為《大同書》中描述覺識為“無法規避的認知活動”。
- 心理學:分析知覺到思維的轉化過程,如将感官輸入轉化為抽象概念。
- 技術領域:現代引申為“機器視覺識别”(如提到的扇貝耳部識别技術),雖非原義,但體現“覺”與“識”的結合。
補充說明
- 與相近詞的區别:
- “知覺”:僅指感官信息接收;
- “意識”:更偏向主觀思維;
- “覺識”:涵蓋從感知到思維的全過程,強調動态性和整體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明代文獻《少室山房筆叢》或近代嚴複的著作(來源1、3、8)。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覺識
覺識,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意思是認識和了解事物的能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覺識的部首是言,它可以拆分為“言”和“角”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9。
來源
覺識的來源比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的《論語·陽貨》:“仁者人也,覺者知也。”後來,覺識成為表示認識和理解的一個詞彙。
繁體
覺識的繁體字為覺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覺識的寫法較為簡化,用的是“訣”和“識”兩個字形。
例句
1. 他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覺識。
2. 她對這個問題的覺識很深,給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組詞
覺識的相關詞彙包括:
1. 視覺:指通過眼睛來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2. 感知:指通過各種感官來感知和了解事物的能力。
3. 知覺:指通過感官來知道事物的存在和狀态。
近義詞
覺識的近義詞包括:認知、洞察力、理解力。
反義詞
覺識的反義詞包括:無知、愚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