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論軍事;談論用兵。 宋 梅堯臣 《夜酌趙侯家》詩:“方與舊将飲,談兵燈燭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文士論兵》:“其次則 沉少林 狀元、 董伯念 禮部,并有聲藝苑,亦好談兵。” 程善之 《春日雜感》詩:“十四學擊劍,十六能談兵。”
“談兵”指議論軍事或讨論用兵策略,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現代成語中,具體解釋如下:
“談兵”由“談”(談論)和“兵”(軍事、戰争)組成,字面意為讨論軍事或兵法。例如: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文人、将領對軍事的見解。如程善之詩句“十六能談兵”,強調個人對兵法的掌握。
現代常用成語“紙上談兵”衍生自該詞,比喻空談理論而不實踐。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戰國時趙括熟讀兵書卻缺乏實戰經驗,長平之戰慘敗,後人以此警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
“談兵”本義為軍事探讨,後延伸出褒貶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指向,并注意與成語“紙上談兵”的關聯性。
《談兵》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讨論軍事戰争的策略、戰術或其他相關的軍事問題。
拆分《談兵》的部首是讠(讓字邊)和兵(分部字),共有14畫。
《談兵》一詞來源于古代著名軍事家孫子的《孫子兵法》。這本書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它對戰争策略、戰術和軍隊組織等方面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和闡述。
繁體字中,《談兵》可以寫成「談兵」。
在古代,「談兵」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不變。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談兵」的寫法和現代漢字沒有太大的差異。
他們在會議上熱烈地談論着軍事戰略,真可謂是一場精彩的談兵會。
一些與「談兵」相關的詞語有:兵器、兵法、軍事、戰争、戰術等。
與「談兵」意思相近的成語有:論兵、議兵、論戰等。
與「談兵」意思相反的成語有:退兵、避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