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察薦舉出身微賤的人。語本《書·堯典》:“明明揚側陋。” 曾運乾 正讀:“《史記》説,為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北齊書·神武帝紀下》:“﹝ 元象 ﹞四年五月辛巳, 神武 朝 鄴 ,請令百官每月面敷政事,明揚側陋,納諫屏邪,親理獄訟。” 李執信 《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 唐 虞 明揚側陋,直粃政耳。”亦作“ 明揚仄陋 ”。 三國 魏 曹操 《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昔有鰥在下而四嶽不蔽,明揚仄陋而元凱畢舉。”
“明揚側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míng yáng cè lòu,主要用于形容明察并薦舉出身微賤但德才兼備的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明揚側陋”體現了古代中國對人才選拔的開放态度,強調才能和品德重于出身。這一思想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尤其在倡導公平競争和人才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文獻參考,可查閱《尚書》《晉書》等經典。
明揚側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成語。它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能力和素質超越了自己的出身和環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優秀品質。
明(日月),揚(扌雲),側(亻則)陋(阝婁)。
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品句下》。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明于剖豚,揚于割席,雖側陋,可謂勇也。”後來演變成了形容一個人的能力出衆,超越了自身條件的意思。
明揚側陋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明揚側陋的寫法稍有不同。明的右部是月而非日,揚的左部是日而非扌,側的左部是貝而非亻,陋的上部是⼭而非阝婁。
他身世雖然相對艱苦,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智,他能夠明揚側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明辨是非、揚名立萬、側目而視、陋習
出類拔萃、超越常人、脫穎而出
墨守陳規、平庸無奇
【别人正在浏覽】